黄岑

中文名:黄芩拉丁文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别名:腐肠、经芩、内虚、空肠、土金茶根、黄文、元芩、印头、虹胜等。黄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产量大,用量多,是全国大宗中药材之一。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为《中华人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黄芩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

  • 类别: 根茎类
0.00 已售: 件

简介

中文名:黄芩

拉丁文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别名:腐肠、经芩、内虚、空肠、土金茶根、黄文、元芩、印头、虹胜等。

黄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产量大,用量多,是全国大宗中药材之一。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为《中华人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黄芩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圆者名子芩为,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苏颂《本草图经》谓:"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以上所述植物形态与今所用黄芩基本一致。黄芩也是蒙医常用的药材,蒙药名"混钦"。在《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药物名词对照》、《蒙药整典》等蒙藏医药文献中均有记载。


药性

性味功能

黄芩味苦,性寒。入肺、脾、胆、大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主治肺热咳嗽,血热妄行,湿热下痢,胎动不安,动脉硬化,高血压,植物神经官能症等症。

主要成分:

黄芩甙、汉黄芩甙、千层纸素A葡萄糖醛酸甙、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黄酮I及Ⅱ、千层纸素A以及阝-谷甾醇、油菜甾醇、豆甾醇、氨基酸等。

主要药理作用:

煎剂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PR8株有抑制作用;在体外有抑制阿米巴原生长的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煎汤灌胃,对实验性发热的家免有解热作用;黄芩素对豚鼠离体支

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黄芩甙、黄芩素对动物过敏性浮肿及炎症均有对抗作用。并能降低小白鼠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黄芩甙还能防治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黄芩酊剂有较明显的降压作用,有使动物心律减慢,使兔耳及后肢血管轻度扩张的作用。对正常及动脉硬化的连神经兔耳血管亦有扩张作用;煎剂及浸剂对猫、犬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在尿量增多的同时,血压随之下降;黄芩能使犬、兔胆汁排泄量增加;黄芩素对小白鼠因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脏中毒有解毒作用;黄芩能使血糖上升。

药典标准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黄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250μm,直径9~33μm,壁厚,孔沟细。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μm,有稀疏斜纹孔。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甲醇(3:1)的混合溶液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黄芩素对照品、汉黄芩素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1mg、0.5mg、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及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为展开剂,预饱和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三个相同的暗色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2302)。


特征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主根粗大,略呈圆椎形,外皮褐色。茎方柱形,丛生多分枝,光滑或被短毛。单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4-1.2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具睫毛,表面光滑或被短毛,背面有腺点,光滑或仅在中脉有短毛;具短柄或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偏向一边;花萼钟状,被白色长柔毛,先端五裂;花冠蓝紫色,2唇形,上唇长于下唇,筒状,上部膨大,基部细,长2-2.5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4枚,类圆形,黑褐色,包围于宿萼中。

生态环境

黄芩生于石砾质或粘土质山坡、山顶草地、丘陵坡地、草原。常见于较干旱的荒山坡、土岗以及草原型石砾质山地阳坡。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气候,喜光,耐旱、耐寒。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土质疏松、肥沃土壤生长。生长发育:种子发芽率一般为60%,播种后,地温15-18C且有足够湿度,约10天左右出苗,3-5天出齐。第一年植株生长缓慢,6月开花,花期长,可延续2-3个月。果实9月成熟,10月地上部枯萎,翌年4月返青生长。生长3-4年以上,根头中心部份逐渐枯朽成为枯芩。

生长习性

喜温和气候,喜光,耐旱、耐寒。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土质疏松、肥沃土壤生长。亩产量:一般亩产干品300公斤左右。


产地位置、种植面积、产量

产地分布

黄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宁夏也有分布。主产于黑龙江杜尔伯特、大庆、林甸、龙江、甘南、富裕、齐齐哈尔、泰来、嫩江、肇州、依安、讷河、伊春、肇源、青冈、明水、宁安、肇东;吉林洮南、镇赍、龙井、乾安、通榆、通化、敦化、前郭尔罗、安图、大安、农安;辽宁阜新、义县、锦西、兴城、锦县、北镇、朝阳、建平、建昌、瓦房店、大连、盖县、海城、辽阳、铁岭、开原、本溪;内蒙古鄂仑春旗、额尔古左、牙克石、扎兰屯、赤峰、扎鲁特旗、巴林左旗、达拉特旗、翁牛特旗、阿荣旗、察哈右中、商都、准格尔旗、丰镇、武川、凉城、卓资、林西、和林格尔、兴和;山西五台、忻州、寿阳、和顺、娄烦、交城、平定、广灵、左权、阳曲、榆次、沁水、夏县、离石、交口、灵丘、隰县、静乐、盂县、武乡、原平、汾阳;河北围场、丰宁、赤城、隆化、阜平、抚宁、青龙、涞源、平山、崇礼、沽源、承德、张北、易县、平泉、尚义、阳原、怀安、蔚县;河南灵宝、卢氏、陕县、渑池、林县、洛宁、嵩县;山东栖霞、海阳、乳山、博山、文登、淄川、沂水、沂南、临朐、沂源、青州;甘肃岷县、漳县、渭源、临潭、卓尼、西和。

地方习用品:滇黄芩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中部、四川西部、贵州;粘毛黄芩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甘肃黄芩分布于山西、甘肃、陕西;丽江黄芩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丽江一带;川黄芩分布于四川西部;大黄芩分布于四川金沙江等地。

生长周期

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家种黄芩2-3年即可收获。年需求量:约10000吨。

采收加工

家种黄芩2-3年可以收获。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采挖较好。挖出根部,去掉残茎及泥土,晒于半干,撞去外皮,再晒至全干。

贮藏养护

黄芩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25公斤左右。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1-13%。本品易生霉、变色。商品受潮或水渍,黄芩甙与汉黄芩甙产生二种新甙元,其中一种不稳定,容易氧化变绿,表面或缝隙常见霉斑,影响药用,降低质量。危害的仓虫发现有米扁虫、四行薪甲等。储藏期间,保持环境干燥、整洁;高温多湿季节前,按垛或按件密封保藏;发现受潮或轻度霉变品,及时翻垛通风或晾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