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
别名
三奈子、三赖、三奈、山辣、沙姜等。
概述
山柰药用历史悠久,是温中散寒良药。除药用外,还大量用作副食和调味剂。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柰( Kaempferia galanga Linn.)的干燥根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山柰在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山柰俗讹为三柰,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为三,呼辣为赖,故致缪误,其说甚通”,"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山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由此可见,山柰在我国的栽培利用,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产地分布
山柰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江西、福建和台湾,均为人工栽培。主产于广东惠东、惠阳、海丰、丰顺、揭阳、化州;海南琼山、琼海;广西横县、马山、宁明;云南文山、红河、临沧。以广东惠东、惠阳、海丰、揭阳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质量较好,是广东出口药材"四大
姜"(高良姜、黄姜、沙姜(山奈)、明姜)之一。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根粗壮。无地上茎。叶2-4枚,几无柄,平卧于地面上,圆形或阔卵形,质薄,绿色,有时叶缘及尖端有紫色渲染,无毛或下面被稀疏长柔毛,干时于上面可见红色小点;叶脉10-12条。穗状花序自叶鞘中生出,具花4-12朵,芳香,易凋;苞片披针形,绿色,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花冠裂片狭披针形,白色,长1.2-1.5厘米,唇瓣阔大,径约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顶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无花丝,倒卵形,白色,长约1.2厘米,顶部与方形冠筒连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果实为蒴果。
生态环境
山柰生长于热带、南亚热带平原或低山丘陵。多栽培于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砂质土中。
生物学特性
山柰喜温暖、湿润、向阳的气侯环境,怕干旱,不耐寒。4-7月为抽芽展叶期,8月以后为根茎生长期,12月叶枯黄,根茎老熟。花期7-9月,少见结果。
生长习性
山柰喜温暖、湿润、向阳的气侯环境,怕干早,不耐寒。山柰喜温暖、湿润、向阳的气侯环境,怕干旱,不耐寒。
生长周期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采收加工
当年12月至翌年3月,地上叶片枯萎时挖起根茎(幼嫩的根茎留作种苗用),除去叶片及须根,洗净泥土,横切成约3-5毫米的薄片,摊在竹席上晒至足干。切忌火焙,否则气味散失,色变灰黑。鲜根茎折干率20%左右。
贮藏养护
山奈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30-40公斤。贮存于阴凉干燥处,温度28℃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8-13%。
本品易虫蛀,受潮生霉,贮存过久变色、散味。染霉品折断面现灰黄色,切片边缘部位可见白色霉斑。危害的仓虫有赤拟谷盗、药材甲等。
形状规格
山柰商品不分等级。干货,除净须根,横切3-4毫米厚片,肉白色,富淀粉质,无碎末、无虫蛀、霉变。
性味功能
山柰性温味辛、归胃经。具有温中,消食,止痛功效。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种植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疏松的山坡地或耕地种植。生荒地须在上年冬季先深耕翻土,使杂草腐烂,让土壤充分晒白风化;耕地必须提前1-2个月深翻,到种植前的10-15天再型耙二遍,使土壤疏松,接着起畦,畦高约25厘米,宽1-1.3米,然后按株行距各23厘米开穴,穴深6厘米左右,并施入腐款的农家肥(堆肥、厩肥,草本灰等均可)每亩约2000公斤。若在坡度较大的山坡种植,则应先开梯田并挖环山排水沟。
(二)种植方法
1、繁殖方法 用根茎繁殖,在冬季收获山柰时,选色泽好,表皮光滑、健壮、无病虫害,芽点多的1年生根茎,贮藏于湿沙中越冬,次年春种。亦可在春季采收时选种,随选随种。
2、定植 多在"春分“至”清明"期间进行。取出沙藏的根茎,用手折成小块,或以竹片削薄制成的"竹刀"切成小块(切忌用刀切,否则容易引起腐烂死亡),并用草木灰涂抹伤口,随折随种,每穴栽入1块。栽种时芽眼放向两侧,然后覆盖细土,厚约6厘米,(覆土太厚出苗不整齐,太薄则容易晒死种苗),并用稻草遮盖,淋定根水,以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三)田间管理
种植后约20-30天开始出苗,出苗后一般按3个不同的生长期进行田间管理。
1、幼苗期 当幼芽长出地面时,要及时进行除草、松土、培土,最好在5月以前,每月进行2次,培土厚度以不盖没苗芽为原则,同时要结合施肥,一般每月1次,每亩用尿素5公斤,选阴雨天开穴或开沟施入。
2、叶片生长期 夏末秋初是山柰叶片生旺盛季节,此时必须加强田间管理,分别于6、7、8月各施
1次肥,以促进叶片生长。
3、根茎迅速生长期 8月以后,特别是9-10月山柰根茎生长迅速,明显膨大,此时应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进根茎生长。如遇天旱应进行灌水或淋水,保持土壤湿润。到11月以后应防止田间积水,以利于提高质量和方便采收。
药典标准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L.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
【性状】 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鉴别】 (1)本品粉末类黄白色。淀粉粒众多,主为单粒,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多数扁平,直径5~30u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130um,壁较薄,胞腔内含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螺纹导管直径18~37um。色素块不规则形,黄色或黄棕色。
(2)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1,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
(1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3.0%(通则0832第四法)。
总灰分
不得过8.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6.0%
【含量测定】挥发油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乙法)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5%(ml/g)
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09nm。理论板数按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0u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用前粉碎,过二号筛)约0.59,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无水乙醇25m1,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无水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m|,置100ml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波与供试品溶液各10u,注入波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C12H1403)不得少于3.0%。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胃经。
【功能与主治】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用法与用量】6~99。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药典标准
2015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lL.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状】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鉴别】(1)本品粉末类黄白色。淀粉粒众多,主为单粒,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多数扁平直径5~30u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油细胞类圆形或圆形,直径40~130um,壁较薄,胞腔内含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螺纹导管直径18~37um。色素块不规则形,黄色或黄棕色。
(2)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l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u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四法)
总灰分:不得过8.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酵作溶剂,不得少于6.0%.
【含量测定】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乙法)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5%(ml/g)。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胃经。
【功能与主治】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用法与用量】6~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