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
别名
蔓椒、狗椒、金椒、猪椒、金公牛,两边针,山椒,双背针,光叶花椒,鸟不踏,猫公刺、山胡椒、叶下穿针。
概述
本品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纲目》记载:“此椒蔓生,气臭如狗蔓,故得诸名。蔓椒,野生林等间,枝软如蔓,子叶皆似椒,山人亦食之。《尔雅》云,椒、蔓、丑蔓,谓其子丛生也。陶氏所谓蔓子,当作蔓子,诸椒之通称,非独蔓椒也。”《名医别录》称:“蔓椒,生云中川谷及丘冢间。采茎、根煮酿酒。”陶弘景曰:”(蔓椒)山野处处有。俗呼为蔓,似椒小,不香尔。一名蔓椒,可以蒸病出汗也。”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安徽、河南、湖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云南及台湾等地。
生态环境
多生于低丘陵坡地灌木丛中、路旁等向阳地。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切片,晒干或鲜用。
形状规格
根圆柱形,稍弯曲,直径0.7-5cm或更粗,表面深黄棕色至浅棕色,具粗纵皱纹,有时具横向裂隙,皮孔突起,类圆形,鲜黄色或黄褐色。横断面栓皮薄,皮部浅棕色,有稍具光泽的浑黄色斑点;木部灰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商品多切成不规则的块片或段,厚1-4mm。质坚硬,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以根皮厚、味浓者为佳。
性味功能
辛,苦,微温,小毒。归肝,心经。具有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功效。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痛,胃疼,蛔劂腹痛,牙痛,疮痈瘰疬,烫伤等症。
化学成分:
茎皮合生物碱:光叶花椒碱(nitidine),光叶花椒酮碱(oxynitidine),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 (6-methoxy-5,6-dihydrochelerythrine),氧化白屈菜红碱(oxychelerythrine),去-N-甲基白屈莱红碱(des-N-methylcheleryth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阿尔洛花椒酰胺(arnottianamide),鹅掌极碱(liriodenine),博落回醇碱(bocconoline),德卡林碱(decarine),氧化特日哈宁碱(oxyterihanine),全缘叶花椒酸胺(integriamide),异阿尔洛花椒酰胶(isoarnottianamide)。又含木质素:左旋细辛素(asarinin),左旋芝麻素(sesamin),左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还含香豆精成分:马栗树皮素二甲酸(aes-culetindimethyl ether)。又含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根和根皮中含光叶花椒碱,白屈菜红碱,异崖椒定碱 (isofa-garidine),氯化光叶花椒碱(nitidine chloride),光叶花椒酮碱,二氢光叶花椒碱(dojudrpmotodome),氧化白屈菜红碱,6-乙氧基白屈菜红碱(6-ethoxychelerythrine),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a-别隐品碱(a-allocryptopine),茵芋碱(slo,oamome),7-去甲-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7-demethyl-6-methoxy-5,6-dihydrochelerythrine),6-乙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 (6-ethoxy-5,6-dihydrochelerythrine)。根茎合香叶木甙(diosmin)。果实和叶含挥发油。
真伪鉴别
根根切面:木栓层为10-15列木栓细胞,韧皮部有少数草酸钙方晶及油细胞散在,油细胞长径52-122μm,短径28-87μm,韧皮部外缘有木化的纤维,单个或2-5个成群。木质部导管直径35-98μm,周围有纤维束;木射线宽1-3列细胞,有单纹孔。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理化鉴别:
1、取本品根皮粉末1g,加浓氨试液0.5ml湿润,加氛仿10ml,浸泡30min,超声处理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取此甲醇溶液3-4滴,置10ml具塞试管中,加变色酸溶液0.5ml和硫酸3ml,置水浴上加热10min,显深紫色。(检查光叶花椒碱)
2、取粗粉5g,加含0.5%盐酸的乙醇40ml,水浴回流10min,趁热滤过,取滤液15ml,加氨试液使成中性,蒸干,残渣加5%硫酸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产生棕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3、薄层色谱:
①取本品粗粉约1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100ml,加热回流提取,回流至无色。提取液置水浴中回收甲醇至约2ml,移至10ml量瓶中,用少量甲醇分数次洗涤容器,洗液并入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或取粉末1g,加乙醇15ml,温浸30min,超声处理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溶解,亦可作供试液。另取氯化光叶花椒碱(氯化两面针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20: 5:3:1:0.12)为展开剂,置于
以展开剂预饱和10min的层析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黄色的荧光斑点。
②取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乙氧基白屈某红碱对照品溶液及①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各2μm,分别点于同一桂胶G薄层板上,以甲-醋酸乙酯-甲醇(25:2:0.1)为展开剂,置于以浓氨试液预饱和10min的层析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橘黄色荧光斑点。
品质标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光叶花椒碱(两面针碱C21 H18NO2),不得少于0.25%。
药典标准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DC.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或段,晒干。
[性状]本品为厚片或圆柱形短段,长2~20cm,厚0.5~6 (10) 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黄色,有鲜黄色或黄褐色类圆形皮孔样斑痕。切面较光滑,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和密集的小孔。质坚硬。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15列木栓细胞。韧皮部有少数草酸钙方晶和油细胞散在,油细胞长径52~122μm,短径28~87μm;韧皮部外缘有木化的纤维,单个或2~5个成群。木质部导管直径35~98μm,周围有纤维束;木射线宽1~3列细胞,有单纹孔。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40ml,超声处理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两面针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氯化两面针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30:1: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黄色荧光斑点。
(3)取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鉴别] (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和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2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
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黄色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7.0%(通则2302)。
毛两面针取毛两面针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另取[含量测定] 项下的供试品溶液4ml,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甲醇(2:13:1)
为展开剂,预饱和2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应不得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5.5%。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1%甲酸-三乙胺(pH 4.5)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3nm。理论板数按两面针碱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氯化两面针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70%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
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70%甲醇20ml,超声处理(功率200W,频率59kHz)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置50ml量瓶中,滤渣和滤纸再加70%甲醇20ml,同法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置同一量瓶中,加适量70%甲醇洗涤2
次,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加70%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氯化两面针碱(C21H18NO4CI)不得少于0.13%。
[性味与归经] 苦、辛,平;有小毒。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用于跌扑损伤,胃痛,牙痛,风湿痹痛,毒蛇咬伤;外治烧烫伤。
[用法与用量] 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注意]
不能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服。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