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栀子
别名
中文名:水栀子
英文名:fruit of Largeflower Gardenia.
拉丁文名:Fructus Gardeniae Grandiflor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jasminoides Ellis var.gran-diflora Nakai.
别名:雀舌栀子花。
概述
本品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大花栀子的果实。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湖北、江西、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形态特征
大花栀子,常绿灌木。枝绿色,幼枝具垢状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具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生成鞘;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cm,宽2-5cm,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两面光滑,花大,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径约7cm,花白色,极香;花萼裂片6,线状;花冠裂片广倒披针
形;雄蕊6,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头状。果实倒卵形或长圆形,长3-7cm,径1-1.5cm,黄色,纵棱较高,果皮厚,花宿存。花期5-7月。果期8-11月。
生态环境
生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山脚、低山缓坡等地,地头村前屋后也可栽植。
生长习性
水栀子对生产环境没有严格要求,耐瘠薄,栽后3-4年能投产,7年达到丰产期,采用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有性繁殖选择4-10年生健壮无病虫害、产量高的植株作采种母树。一般10月下旬果成熟、果皮由青变红色时即可采摘,选取果大饱满、色深红的果实进行沙藏,于次年2月挖出种子,于水中搓散,捞取下沉的种子,撸去水分,随即与细土或草木灰拌匀,条播或撒播于畦沟内,盖以细土,再覆盖稻草,每亩播种3-4公斤,产苗20-30万株。无性繁殖主要是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扦插,春季2月中下旬,剪取生长2-3年生的枝条,按节剪成17-20厘米长的插穗,用地膜打孔覆盖。插时稍微倾斜,每亩插10万株,上端留一节露出地面。苗期要勤浇水施肥、除草。苗高40厘米以上即可出圃。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8-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于或烘干。
形状规格
果实较大,长圆形,长3-7cm:表面棕红色或黄棕色,微有光泽,有状纵5-8条,较高。顶端有宿萼,具5-8个长裂片,多碎断,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种子多数。气微,味酸苦。
性味功能
苦,寒。归心,肝经。具有散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治于热毒,黄疸,鼻,肾炎水肿,挫伤扭伤症状。
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抑菌作用。
真伪鉴别
水栀与栀子相似而较长大,一般多作染料用,药用大多作外伤敷料。
种植技术
水栀子植株的生长形成较为明显的3个阶段,即春枝、夏枝、秋枝,夏枝主要为扩大树冠,秋枝为结果母枝。枝梢生长与植株根系生长交错进行
结合水栀子的生长特点,应主要采取以下抚育管理措施。
1、中耕除草。定植后每年春、夏、冬3季进行除草,栀子园内不允许有杂草生长。
2、施肥。水栀子生长前期,以施氮肥为主,加速营养生长,增强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干物质。开花结果前,每年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0公斤,分别在5月、8月、12月分期施入。在开花结果期,施肥量增多,每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5-20公斤,分别在4-5月、11-12月挖穴施入,不能伤根。
3、合理修剪。定植后在头二年11月上旬对生长过旺的枝条及基部营养枝进行修剪,留主枝1-2株即可,使树冠外圆内空,枝条疏朗,通风透光,并可减少嫩枝受冻枯死。同时在生长第一年或第二年摘除所有花蕾。
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防治以下几种
1、斑枯病。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两面生有黄褐色斑点,圆形,边缘褐色,上有小黑点,严重时使叶片枯死,造成大量落叶。
2、刚种植的幼树易发蚜虫。
3、青虫、蛀果虫。
4、红蜘蛛、黑粉虱等。采用冬季封园的方法,用石硫合剂在11月份封园.采摘应在每年霜降至立冬期,果转深红色,果皮微皱,见霜1-2次后进行。采摘后在24小时内用水烫杀酶,方法是放入80℃以上水中烫4分钟左右,然后捞出烘干即可。成品以果实饱满、均匀、色艳无蛀孔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