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Koidz.)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较为粗大,略呈拳状,外表灰黄色;茎直立,无毛,中下部茎生有叶片,倒披针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纸质,两面绿色;头状花序单独生长在茎枝顶端,小花紫红色;瘦果倒圆锥状,密集地覆盖着一层白色长直毛,冠毛刚毛为羽毛状,污白色。花果期8—10月。白术最早不分白术苍术,统称为“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

  • 类别: 全草类
0.00 已售: 件

简介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较为粗大,略呈拳状,外表灰黄色;茎直立,无毛,中下部茎生有叶片,倒披针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纸质,两面绿色;头状花序单独生长在茎枝顶端,小花紫红色;瘦果倒圆锥状,密集地覆盖着一层白色长直毛,冠毛刚毛为羽毛状,污白色。花果期8—10月。
白术最早不分白术苍术,统称为“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张仲景《伤寒论》中始见“白术”之称,十八世纪日本从中国引入白术作生药栽培。其在江苏、浙江等地均有栽培,但在江西、湖南等地有野生,多生长于野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白术性喜凉爽,温和气候,耐寒力较强,对土壤要求较低。
白术是常用的大宗中药材,炮制入药自唐宋始,世代相传,沿用至今,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在历代本草著作,例如《本经》《本草汇言》中均有记载。


药性

白术最早不分白术苍术,统称为“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张仲景《伤寒论》中始见“白术”之称,十八世纪日本从中国引入白术作生药栽培。白术,原作术,《纲目》云:按六书本义,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则术似为象形字。《尔雅》郭璞注:术似蓟而生山中。故一名山蓟。根味似姜、芥。故又有山姜、山芥诸名。天上古音透纽真韵,山上古音山纽元韵,透、山邻纽,真、元旁转,故天蓟为山蓟之音转。术又为古人服饵之品,隐名山精。《广雅疏证》:《神农药经》云:'必欲长生,常服山精。'此方术家语耳。杨粃蓟,粃亦作桴,《纲目》:扬州之域多种白术,其状如桴,故有杨桴及桴蓟之名,今人谓之吴术是也。桴乃鼓槌之名。郝懿行认为:陶(弘景)言白术即山蓟,赤术即杨粃蓟。《尔雅》下文赤粃蓟,即上抱蓟,此陶所本。然则杨粃蓟应指苍术。本品早期与苍术不分,陶弘景始分为二,与苍术相比,本品色略淡白,故名之为白术。乞力伽为希腊语Teyaka或拉丁语Theriaca的音译,本为古代西方的一种复方丸药,谓能治百病,可致长生。《南方草木状》不识,以为乞力伽即术,遂使唐宋以后本草方书有以乞力伽为白术之异名者。

特征

白术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厘米,根状茎结节状;茎直立,通常自中下部长分枝,全部光滑无毛。地下根较为粗大,略呈拳状,外表灰黄色。茎直立,无毛,中下部茎生有叶片。

叶互生,中部茎叶有长3-6厘米的柄,叶片通常3-5羽状全裂;极少兼杂不裂而叶为长椭圆形的。侧裂片1-2对,倒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5-7厘米,宽1.5-2厘米;顶裂片比侧裂片大,倒长卵形、倒披针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自中部茎叶向上向下,叶渐小,与中部茎叶等样分裂,接花序下部的叶不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柄;或大部茎叶不裂,但总兼杂有3-5羽状全裂的叶。全部叶质地薄,纸质,两面绿色,无毛,边缘或裂片边缘有长或短针刺状缘毛或细刺齿。

产地位置、种植面积、产量

分布中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及湖南等地,有栽培,但在江西、湖南、浙江、四川有野生,野生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模式标本采自日本的栽培类型。但日本无野生类型。日本的白术是十八世纪由中国引入作生药栽培的原野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原产地已绝迹。现各地多有栽培,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