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

2025-01-20 15:28:55 内容管理员 3

别名

互草、恒山、七叶、鸡骨常山。

概述

常山,中药名。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干燥根。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具有涌吐痰涎,截疟之功效。常用于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

产地分布

产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印度、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琉球群岛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

灌木,高1~2米;小视圆柱状或稍具四棱,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常呈紫红色。叶形状大小变异大,常椭圆形、倒卵形、椭圆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6~25厘米,宽2~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或粗齿,稀波状,两面绿色或一至两面紫色,无毛或仅叶脉被皱卷短柔毛,稀下面被长柔毛,侧脉每边8~10条,网脉稀疏:叶柄长1.5~5厘米,无毛或疏被毛。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有时叶腋有侧生花序,直径3~20厘米,花蓝色或白色;花蕾倒卵形,盛开时直径6~10毫米;花梗长3-5毫米;花萼倒圆锥形,4~6裂:裂片阔三角形,急尖,无毛或被毛:花瓣长圆状椭圆形,稍肉质,花后反折;雄蕊10~20枚,一半与花瓣对生,花丝线形,扁平,初与花瓣合生,后分离,花药椭圆形;花柱4(5~6),棒状,柱头长圆形,子房3/4下位。浆果直径3~7毫米,蓝色,干时黑色;种子长约1毫米具网纹。花期2~4月,果期5~8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00~2000米阴湿林中。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

性味功能

性味功能

味苦、辛,性寒

归经

归肺、肝、心经色,射线类白色,呈放射状。气微,味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窄,少数细胞内含树脂块或草酸钙针晶束韧皮部较窄,草酸钙针晶束较多。形成层显不规则波状环。木质部占主要部分,均木化,射线宽窄不一;导管多角形,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有的含黄色侵填体。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淡棕黄色。淀粉粒较多,单粒类圆形或长椭圆形,直径3~18um,复粒少,由2~3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成束,存在于长圆形细胞中,长10~50um。导管多为梯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5~45um。木纤维细长,直径10~43um,壁稍厚。木薄壁细胞淡黄色,类多角形或类长多角形,壁略呈连珠状。

(2)取本品粉末5q,加2%盐酸溶液50m1,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10,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40ml,合并三氯甲烷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常山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

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9: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4.0%(通则2302)。

饮片

【炮制】常山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浸泡,润透,切薄片,晒干。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淡黄色,无外皮。切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质硬。气微,味苦。

【鉴别】(除横切面外)

检查】

同药材,

炒常山

取常山片,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色变深。

【性状】本品形如常山片,表面黄色。

【鉴别】(除横切面外)

【检查】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苦、辛,寒;有毒。归肺、肝、心经。

【功能与主治】涌吐痰涎,截疟。用于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

【用法与用量】 5~9g

【注意】有催吐副作用,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