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芪
别名
中文名:红芪
英文名:manyinflorescaned sweetvetch roo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
别名:
纳洼善马、真盘子、岩黄芪、黑芪。
概述
本品为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的根。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甘肃、内蒙、宁夏及四川等地。
形态特征
多序岩黄芪,多年生草本,高达1.5cm。主根粗长,圆柱形,外皮红棕色长10-50cm。叶互生;叶柄长;托叶披针形,基部边合;奇数羽状复叶,长达15cm;小叶7-25,叶柄基部甚短;叶片长圆状卵形,长1-3.5cm,宽5-11mm,先端近平截或微凹,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中脉被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长5-8cm,有花20-25,花梗丝状,长2-3mm,被长柔毛;花萼斜钟形,被短毛,最下1个颧齿较其余4齿长大;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cm;雄蕊10,9合1离,子房狭长形,具柄。荚果扁平,串球状,有3-5节,边缘具窄翅,表面有稀疏网纹及短柔毛,每节有椭圆形种子1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600m一下的山坡石缝或灌木丛中。
性味功能
味甘,性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症。
化学成分:
根含红芪多糖(HPS),微量元素(硒等),并含y-氨基丁酸(y-diaminobutyric acid),(-) -1,3-二羟基-9-甲氧基紫楦烷(1,3-hydroxy-9-methoxypterocarpane),5-羟基-2-(2-羟基-4-甲氧苯基)-6-甲氧基苯并呋喃[5-hydroxy-2-(2-hydroxy-4-methoxyphenyl)-6-methoxybenzofuran)],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阿魏酸烷(基)酯(alkyl ferulate),阿佛洛莫生(afromos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甙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驴食草酚[(-) -vestitol],3',7-二羟基-4'-3',7-dihydroxy-4'-methoxy-isoflavone),香草酸(vanillicacid),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甲基酯(3,4,5-trimeth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6-羟基-2 (2-羟基-4-甲氧苯基)-苯并呋喃[6-hydroxy-2-(2-hydroxy-4-methoxyphenyl)-benzofuran],芒柄花甙(ononin),琥珀酸(succinic acid),β-谷甾醇 (β-sitosterol),4-甲氧基苯乙酸甲酯(benzeneacetic acid-4-methoxy-methyl ester),2,6-双叔丁基-4-甲基苯酚[2,6-bis(1,1-dimethyl ethyl)-4-methylphenol],正十五烷酸甲酯(n-penta-decanoicacid methyl ester),棕榈酸甲酯(palmitic acid methyl ester),9,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9,11-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亚麻酸甲酯(linolenic acid methyl ester),硬脂酸甲酯(stearic methylester),山yu酸甲酯(behenic acid methyl ester),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氧(口占)吨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3',4'同一羟基黄酮 (3’,4',3,5,7-pentahydroxyflavone),熊果酸(ursolic acid),阿魏酸二十四醇酯(lignoceryl ferulate),3,4,5-三甲氧基桂皮酸甲酯(methyl-3,4,5-trimethoxy-cinnamate).
药理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延缓衰老的作用,对心脏的作用,镇静,镇痛及抗炎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真伪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木栓细胞。栓内层2-4列,为厚角细胞。韧皮部纤维成束散在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长14-22μm,直径7-14μm。韧皮射线常波形弯曲。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直径12-110μm,木纤维众多,位于导管周围,基周围薄壁细胞中亦含草酸钙方晶。
粉末特征:黄棕色。
①纤维及晶纤维多,纤维壁微木化,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与次生壁界限明显,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或不明显;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常不均匀增厚,方晶大多横长排列。
②草酸钙方晶双锥形、长方形或类方形,长约至22μm,直径7-14μm。
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19μm,脐点裂缝状、点状、人字状或三叉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6(-8)分粒组成。
④导管大,直径到145μm,多破碎,主为具缘纹孔导管。另外可见木栓细胞,棕色块。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3g,加水30ml,加0.2%三酮溶液2滴,至沸水浴中加热5min,冷后呈紫红色。(检查氨基酸、多肽)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3g,加水15ml冷浸过夜,滤过,作供试品溶液。另取精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以乙醇溶解成每ml含1mg的对照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点于同一硅酸G薄层板上,以乙醇-氨水-水(7:1:2)展开,展距20cm,取出晾干,喷雾吲哚醌试剂,105C烘烤数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种植技术
选地:黄芪是深根性药用植物,主根可深达1米以上,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保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或冲积土种植,土壤的pH值以7一8为宜。前茬以地瓜、萝卜、玉米地为好,不宜选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
施肥和整地:
1、施肥量 每667平方米施土杂肥3一4立方米,碳酸氢铵100-150千克,复合肥25一50千克。2.施肥方法和耕地先把腐熟好的有机肥搅细均匀地撒在地面上,用深耕犁深耕50厘米,把有机肥翻入地下。然后再浅耕20厘米,此时,把100-150千克的碳酸氢铵和15一40千克的复合以撒入20厘米深的犁沟内。在耙地前,再把留下的10千克复合肥均匀地撒在地表,然后把地表耙细整平。
2、整地如果地块能确保不产生涝害,可以平垄种植。但是丘陵梯田地一定要注意“半边涝”的问题,要深挖堰下沟;对于可能产生涝害的地块,要采取高畦种植。高畦整畦的规格是,畦高15-20厘米,畦面宽80厘米(播种3行),畦沟30厘米。
播种:1、种子处理 黄芪种子吸水能力差。不经处理的种子出芽率低。处理方法:将干种子对上2一3倍的细沙,放在水泥地上,用胶鞋底来回搓半小时,以种皮由棕黑色变暗、不伤种仁为止。搓好以后,除去细沙,在播种前用50℃的温水浸泡5-6小时,滗干水待播。浸泡好的种子如果没有播完,必须晾干,否则2一3天内就可发芽。2、播种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方法:播种行距一般是35一40厘米,土质好的可宽一些,土质差的可窄一些。大小行播种可采取2个小行(28一30厘米)、1个大行(50一55厘米),这样有利于喷药、除草等作业,更有利于播种后覆盖地膜。等行距播种,行距33一35厘米,沟深2.5厘米,下种后耙平地面,种子覆土1.5一2厘米厚为宜。每667平方米用种1千克。为防止春季干燥影响出苗,播种后,在行间取土加盖在播种垄上,作成“防旱垄",防旱垄土厚约10厘米。6一7天后除去防旱垄。再过2一3天即可出苗。除防旱垄一定要适时、及时。北方地区多春季干旱,往往出苗不齐,可采用播种后盖地膜的方法。播种盖膜后,7天出苗,15天出齐,18-20天即可除去地膜。每667平方米用地膜2.5千克即可。
田间管理:
1、除草间苗待苗高7--8厘米,复叶达3-4片时,可按株距4一5厘米进行间苗;待苗高10厘米时,按株距8一10厘米进行补苗、定苗。芽前除草可选用都尔、拉索等除草剂,但对黄芪小苗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长季节可用盖草能防除单子叶杂草。
2、排灌水 一般黄芪不浇水,若遇到特别干旱年份,可适当浇水,宜在傍晚浇一次透水。在雨季要注意疏通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防止烂根。
3、打顶:为了控制黄芪生长高度,减少营养消耗,应在6一7月份进行打顶,可增产5%一10%。同时,还可推迟花期,避开8月中旬以前高温引起的花而不实,提高结实率和种子产量。
采种:黄芪种子成熟时,荚果下垂,果皮变白,荚内种子呈绿褐色,此时即可采收。黄芪为腋生的总状花序,开花不齐,种子成熟也不一致,应适时分期采收。采种应在9一10月进行。一般采2一3次后,剩余种子随秸秆一起收获,晾干脱粒。种子收获后应及时晒干装袋,置于通风干燥的室内保存。
药典标准
本品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少数支根痕,外皮易脱落,剥落处淡黄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环浅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6~8列细胞。栓内层狭窄,外侧有2~4列厚角细胞。韧皮部较宽,外侧有裂隙,纤维成束散在,纤维壁厚,微木化;韧皮射线外侧常弯曲。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其周围有木纤维。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
粉末黄棕色。纤维成束,直径5~22μm,壁厚,微木化,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增厚。草酸钙方晶直径7~14μm,长约至22μm。具缘纹孔导管直径至145μm。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19μm;复粒由2~8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芪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丙酮(1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
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4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5.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红棕色或黄棕色。切面皮部黄白色,形成层环浅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鉴别][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用法与用量]9~3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炙红芪
本品为红芪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取红芪片,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不粘手。
[性状]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4~1.5cm,厚0.2~0.4cm。外表皮红棕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和残留少数支根痕。切面皮部浅黄色,形成层环浅棕色,木质部浅黄棕色至浅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嚼之有豆腥味。
[鉴别]取本品粉末1g,照红芪项下的[鉴别] (2)项试验,显相同的结果。
[检查]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
[浸出物]照红芪[浸出物]项下测定法测定,不得少于35.0%。
[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9~30g。
[贮藏]同红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