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
别名
孩儿参、童参等。
概述
太子参为常用中药材。原为江苏民间草药,后来在全国推广使用。为参类家族新成员。本品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太子参之名始见于清·《本草从新》谓:"大补元气,虽甚细如条参,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究属何指,不甚明确。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乃苏州参行从参包中拣出短小者名此以售客,味甘苦功同辽参"。所记载的太子参实为五加科人参的小形者。与本品不同。
产地分布
太子参的产地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太子参的主要产地为福建柘荣(有专门的太子参市场)及其周边的福安、福鼎、霞浦;安徽的宣州;贵州余庆地区的施秉为近年发展的新产区;另外浙江、山东也一直保持着种植的习惯。其中福建柘荣和安徽宣州为种植最为集中的地区,产量最大,占有着全国大多数的市场供应量。质量以福建货为最佳,销售价格也略高于其它产地的产品。野生孩儿参主要分布在江苏、辽宁、河南、湖南、湖北、陕西、安徽、河北、吉林、四川、山东、西藏、内蒙古。
栽培品主产于江苏江宁、赣榆、泰兴、丹阳、句容、溧阳;安徽巢湖、滁县;浙江长兴、泰顺;福建福安、福鼎、霞浦;山东临沭、莒南;江西九江、武宁;上海崇明。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株高7-20厘米。根长纺锤形,外皮淡黄色,疏生须根。茎细弱,方形,节部略膨大。叶对生,叶片倒披针形,茎端2对叶密集,平展成十字状,叶片全缘。花腋生,两型。茎基部者为小型闭锁花,萼片4;无花冠,雄蕊多为2枚,雌蕊1枚,常能形成多数种子。茎顶端花较大而开放,白色,花萼5片,花瓣5,白色,呈倒卵形,雄蕊10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胚株多数,蒴果卵形或近球形,种子近球形,褐色或紫褐色,表面有疣状突起,被毛茸。
生态环境
孩儿参野生于阴湿山坡的岩石缝隙和枯枝落叶层中,多在疏松含有腐殖质的土壤上生长。
生物学特性
孩儿参喜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具有耐寒,怕强光、喜肥、怕涝的特性。生育期平均气温10-20C生长旺盛,气温达30℃时,植株长势渐弱,继而停止生长。冬季在- 17°℃时安全越冬。生育期120天左右。
生长习性:萌芽阶段:10月栽种后,气温下降至15℃以下,地温10时℃,种栽缓慢发芽、发根,气温继续下降停止生长。
生长旺盛阶段:早春出苗后,茎叶生长较快,根的数量和长度也在增加。3-4月地上部生长旺盛,现蕾、开花,此时根的生长随之加快。6月气温升高,种子成熟,地上部分生长停止,根部膨大达到高峰并得到充实。
休眠阶段:6月以后地上部分枯萎,新根形成独立分株,进入休眠阶段。
生长习性
太子参为家种品种,性喜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具有耐寒、怕强光、喜肥、怕涝的特性,但不能连作。
生长周期
生长周期:从育苗到收获需2年。
年需求量:约4000吨。
采收加工
1、采收 夏至至小暑,太子参地上茎叶半数枯黄时,参根已长成应即收获。过早或过晚采收粉质少、出干率低,质量也差。延期收获,还常因雨水过多造成腐烂。起挖深度一般13厘米左右,按行距细心依次采收。亩产量200-300公斤。
2、加工 有烫制晒干和自然晒干两种方法,烫制晒干:将挖起的鲜参,放在通风屋内摊凉1-2天,使根部失水发软,用清水洗净装入箩筐内,稍经沥水,放入开水锅中,浸烫2-5分种,随即摊放在水泥晒场或芦席上曝晒至干脆。浸烫以能顺利插入参身为标准。干燥后把参根装入箩筐,轻轻振摇,撞去参须,即成商品。这样加工的参,习称烫参,参面光,色泽好,呈淡黄白色、质地较柔软。自然晒干:将收获的鲜参,用清水洗净后,薄摊于晒场或芦席上,在日光下曝晒至六、七成干时,堆起稍回潮,在木板上搓,再晒,再搓,至参根光滑无毛再晒干,也称生晒参。商品光泽较烫参差,质稍硬,惟味较烫参浓厚。
亩产量:一般亩产干品150公斤左右。
贮藏养护
太子参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40公斤左右。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9-13%。
本品易泛油,虫蛀,受潮生霉。陈品泛油,表现为质地返软,两端颜色变深,光泽减退,表面出现油样物。危害的仓虫有锯谷盗、米扁虫、黑粉虫、杂拟谷盗、赤拟谷盗、烟草甲等。储藏期间,应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定期检查,发现商品吸潮或轻度霉变、虫蛀,及时晾晒或翻垛通风。有条件的地方,可密封抽氧充氮养护。
形状规格
太子参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厘米,直径0.2-0.6厘米。顶端有茎痕,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或类白色,有粉性。
性味功能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能。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主要成分:果糖、淀粉、皂甙等。
药典标准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性状]本品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cm,直径0.2~0.6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周边淡黄棕色,中心淡黄白色,角质样。气微,味微甘。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2~4列类方形细胞。栓内层薄,仅数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窄,射线宽广。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初生木质部3~4原型。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簇晶。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温浸,振摇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太子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1)为展开剂,置用展开剂预饱和15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4.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4.0%(通则2302)。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5.0%。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与用量]9~3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