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芝麻
别名
中文名:山芝麻
英文名:Narrowleaf Screwtree Root, Root of Narrowleaf Screwtre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
别名:
岗油麻、岗脂麻、田油麻、仙桃草、野芝麻、狗屎树、假芝麻、山麻、假油麻、芝麻头、牛釜尾、山野麻、白头公、油麻甲、野麻甲、假麻甲、苦麻、山脂麻、被油麻、坡片公。
概述
本品为梧桐科山芝麻属植物山芝麻的根或全株。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云南、贵州等地。。
形态特征
山芝麻,小灌木,高达1m。小枝被发绿色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7mm,被星状短柔毛;叶片狭长圆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5-5cm,宽1.5-2.5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上面无毛或几无毛,下面被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茸毛,间或混生刚毛,全缘。聚伞花序腋生,有花2至数朵;花梗通常有锥尖状的小苞片4枚;花萼管状,长约6mm,被星状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不等大,淡红色或紫红色,比萼略长,基部有2个耳状附属体;雄蕊10,退化雄蕊5,线形,甚短;子房5室,被毛,较花柱略短,每室有胚珠约10个。蒴果卵状长圆形,长12-20mm,宽7-8mm,先端急尖,密被星状毛及混生长绒毛。种子小,褐色,有椭圆形小斑点。花期几全年。
生态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及丘陵地。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较耐旱,忌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微酸性的黄红壤上也能正常生长。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9-10月采收,切断,晒干。
形状规格
根呈圆柱形,略扭曲,头部常带有结节状的茎枝残基;长15-25cm(商品多已切成长约2cm的段块),直径0.5-1.5cm。表面发黄色至灰褐色,间有坚韧的侧根或侧根痕,栓皮粗糙,有纵斜裂纹,老根栓皮易片状剥落。质坚硬,断面皮部较厚,暗棕色或灰黄色,强纤维性,易与木部剥离并撕裂;木部黄白色,具微密放射状纹理。气徽香,味苦、微涩。
性味功能
苦,性凉,小毒。归胃经。具清热解毒功能。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痄腮,肠炎,痢疾,痈肿,瘰疮,毒蛇咬伤症状。
化学成分: 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桦脂酸(betu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山芝麻酸甲酯(methyl heli-cterate),山芝麻宁酸甲酯(methyl helicterilate),山芝麻宁酸(he-licterilic acid)及山芝麻酸内酯(heliclactone),根皮含倍半萜醌类化合物曼家酮(mansonone) E、F、H、M。
真伪鉴别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10多列木栓细胞,含红棕色物;栓内层1-5列细胞。韧皮部纤维束与韧皮薄壁组织间隔排列,纤维壁厚,木化;分泌细胞含黄棕色分泌物,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散列;木射线1-3列细胞,壁微木化。本品薄壁细胞常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根的粉末及白色。
①韧皮纤维众多,单个或成束,壁较厚,直径12-30μm。木纤维壁较薄,有斜纹孔,直径11-25μm。
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90μm。
③管胞较窄长,有纹孔,直径13-15μm。
④木栓细胞棕色,表面观多角形。
⑤草酸钙簇晶直径20-31μm,并偶见小方晶。
⑥淀粉粒多为单粒,直径4-8μm,脐点呈线形,复粒由2-4粒组成。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5g,加水50ml,煮沸,滤过。滤液加羟胶一三氯化铁试液,发生紫褐色沉淀(检查酯类);滤液加2,4-二硝基苯肼试液,发生黄棕色沉淀。(检查羰基化合物)
种植技术
(一)、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
春季3-4月播种育苗,种子混拌草木灰或细土,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覆盖细土2cm,后盖草、浇水。每1hm2播种量22.5kg。气温25℃以上时,播后15-20d出苗,出苗后揭去盖草。翌年春季萌芽前,按行株距35cmx35cm开穴移栽。
(二)、田间管理:
定植后至封行前,应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各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1次,冬季追施草木灰或厩肥,并进行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