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茶菜
别名
铁棱角、蛇总管、野苏子、龟叶草。
概述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Benth.)Hara,以全草或根入药。秋季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或秋后挖根,鲜用或晒干。
产地分布
产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及湖北。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茎肥大,疙瘩状,木质,向下密生纤维状须根。茎高0.3-1.5米,四棱形,具槽,密被向下贴生疏柔毛或短柔毛,草质,在叶腋内常有不育的短枝,其上具较小型的叶。叶卵状圆形,卵形至披针形,大小不一,生于主茎中、下部的较大,生于侧枝及主茎上部的较小,长0.8-11厘米,宽0.7-3.5厘米,先端渐尖、急尖或钝,基部骤然收缩后长渐狭或阔楔状渐狭而成具狭翅的柄,边缘除基部全缘外具圆齿,草质,上面榄绿色,被疏或密的短刚毛,有些近无毛,下面较淡,被疏柔毛至短绒毛,有时近无毛,但均密被白色或黄色小腺点;叶柄长0.2-2.5厘米不等。花序为由聚伞花序组成的顶生圆锥花序,疏散,聚伞花序多花,长2-9厘米,直径1.5-8厘米,分枝纤细而极叉开;苞叶与茎叶同型,通常卵形,较小,近无柄,向上变苞片状,苞片卵形或针状,小,但较显著;花梗长3-8毫米,总梗长1-4厘米。花萼钟形,长与宽约2.5毫米,外面疏生极短硬毛或近无毛,满布白色或黄色腺点,萼齿5,近相等,三角状,约为萼长之1/3,果萼直立,阔钟形,长4-5毫米,直径约5毫米,基部圆形。花冠
白、蓝白或紫色,上唇带紫蓝色,长约7毫米,外疏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在基部上方明显浅囊状突起,略弯曲,至喉部宽约2毫米,长为花冠长之1/2,冠檐二唇形,上唇先端具4圆裂,下唇阔圆形。雄蕊及花柱与花冠等长,均内藏。花盘环状。成熟小坚果卵形,长约2毫米,宽约1.5毫米,黄栗色,被黄色及白色腺点。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本种在叶形、叶的大小及茎与叶的毛被方面,变异幅度极大,但圆锥花序疏散,聚伞花序分枝极叉开,果萼阔钟形且直立等特征则是共同的。
生态环境
生于林下或草丛中的湿润处,海拔200-920米。
采收加工
6-10月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随采随用。
性味功能
[性味]味辛;苦;性凉。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主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咽喉肿痛;关节痹痛;闭经;乳痈;痔疮;发背;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长20-50cm,直径约2mm;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四面凹下成纵沟,密被倒向的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窄,黄棕色,髓部大,白色。叶对生,类绿色,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卵状披针形,长3-7cm,宽1.5-4cm,边缘具粗锯齿,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柔毛;叶柄长0.2-2.5cm。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吉表面观:①非腺毛较多,细长,完整者(2)-4-10细胞,长109-680-1270μm,直径30-8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顶端尖或稍弯,有的细胞缢缩。②腺磷头部扁球形,2-4细胞,直径36-54μm。③小腺毛头部类圆形,1-2细胞,直径20-34μm;柄1 (2) 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