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
别名
中文名:黄粉虫
拉丁学名:Tenebrio molitor
别名:
面包虫。
概述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鞘翅目,拟步行虫科,粉甲虫属(拟步行虫属)。 原产北美洲,50 年代从苏联引进我国饲养,黄粉虫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质高达50%以上,此外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常量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因干燥的黄粉虫幼虫含蛋白质40%左右、蛹含57%、成虫含60%(据《中药科技报》报道)。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
产地分布
原产北美洲,全球广布。
形态特征
黄粉虫为全变态昆虫,其一生(指一个生长周期),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卵:
乳白色,很小,长约1-2毫米,直径为0.5毫米,呈椭圆形。卵外面有卵壳,比较薄,起保护作
用,卵液为白色乳状粘液。卵分为:卵壳、卵核、卵黄、原生质。
幼虫:
黄色有光泽,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呈圆筒形。有十三节。各节连接处有黄褐色环纹。腹面淡黄色。依此而命名为黄粉虫。 头胸所占虫体的比例较短,约为身体的1 /5。身体直,皮肤坚,中间较粗。腹部末端一节较小。头缝呈U字形,咀扁平。尾突尖,向上弯曲。
蛹:
幼虫长到50天后,长约2-3厘米,开始化蛹。蛹头大尾小,头部基本模样,两足(薄翅)向下紧贴胸部。蛹的两侧呈锯齿状,棱角。蛹初为白色半透明,体较软,渐变褐色后变硬。
成虫:
蛹在25℃以上经过一星期后蜕皮为成虫。成虫刚刚蜕皮出来为乳白色,甲壳很薄,十来个小时后变为黄褐色,黑褐色,有光泽,呈椭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6毫米,甲壳变得又厚又硬,这时完全成熟了。经过交配产卵进行第二代繁殖。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成虫头部比幼虫头部多长出一对触须,并且是幼虫面的五倍长。成虫足三对,位于胸部,足长比幼虫长8至10倍。每个足尖二个钩爪,足趾上有毛刺。背部翅膀上有竖纹若干条。成虫虽然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但只能作短距离飞行,翅膀一方面保护身躯,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爬行。
生长习性
黄粉虫生性好动,昼夜都有活动现象。一般发生3-4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冬季仍能正常发育。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0-30℃,在20-25℃下,卵期7-8天,幼虫期122天,蛹期8天,从卵发育至成虫约需133天;在28-30℃下卵期3-6天,幼虫期100天,蛹期6天,卵发育至成虫只需110天。湿度对其繁殖影响也很大,相对湿度以60-70 %为适宜,过高湿度达90%时,幼虫生长到2-3龄即大部分死亡低于50 %时,产卵量大量减少。成虫羽化率达90%以上,性别比1∶1,喜群居,性喜暗光,黄昏后活动较盛,羽化后的经3天交尾产卵,夜间产卵在饲料上面,每条雌虫可产卵约200余粒,常数十粒粘在-起,表面粘有食料碎屑物,卵壳薄而软,雌虫寿命1-3个月不等,产卵一半月后,产卵量下降,可以海汰。7-8月卵期要1周,幼虫有1-10个龄期,约4-6天脱皮1次,历经60-80天,喜群集,在13℃以上开始取食活动。
种植技术
卵期:
成虫产卵在盛有饲料的木盘中,将换下盛卵的木盘上架,即可自然孵化出幼虫,要注意观察,不宜翻动,防止损伤卵粒或伤害正在孵化中的幼虫。当饲料表层出现幼虫皮时,1龄虫已经诞生了。
幼虫期:
卵孵化到幼虫,化蛹前这段时间称为幼虫期,而各龄幼虫都是中国林蛙最好饲料。
成虫期:
蛹羽化成虫的过程大约3-7天,头、胸、足、翅先羽出,腹、尾后羽出。因为是同步挑蛹羽化,所以几天内可全部完成羽化,刚羽化的成虫很稚嫩,不大活动,约5天后体色变深,鞘翅变硬。雄雌成虫群集交尾时一般都在暗处,交尾时间较长,产卵时雌虫尾部插在筛孔中产出,这个时期最好不要随意搅动。发现筛盘底部附着一层卵粒时,就可以换盘。这时将成虫卵后放在盛有饲料的另一盘中,拨出死虫。5-7天换一次卵盘。成虫存活期在50天左右,产卵期的成虫需要大量的营养和水分,所以必须及时添加麦麸子和菜,也可增加点鱼粉。若营养不足,成虫间会互相咬杀,造成损失。
成虫产卵的盘,孵化7-9天后,待虫体蜕皮体长达0.5厘米以上时,再添加麦麸子和鲜菜。每个木盘中放幼虫1公斤,密度不宜过大,防止因饲料不足,虫体活动挤压而相互咬杀,要随着幼虫的逐渐长大及时分盘。
麦麸子是幼虫的主要饲料,同时也是栖身之地。因此饲料要保持自然温度。在正常情况下,当温度较高时,幼虫多在饲料表层活动,温度较低时,则钻进下层栖身,木盘中饲料的厚度在5厘米以内,当饭料逐渐减少时,再用筛子筛掉虫粪,添加新饲料。1-2龄幼虫筛粪,要选用60日筛网,防止幼虫从筛孔漏掉。要先准备好盛放新饲料的木盘,边筛边将筛好的净幼虫放入木盘上架。
黄粉虫幼虫生长要突破外皮(脱皮),经过一次次蜕皮才能长大。幼虫期要蜕7次皮,每蜕一次皮虫体长大,幼虫长1龄。平均9天蜕一次皮。幼虫蜕皮时,表皮先从胸背缝裂开,头、胸、足部,然后腹、尾渐渐蜕出。幼虫蜕皮一般都在饲料表层,蜕皮后又钻进饲料中,刚蜕皮的幼虫是乳,白色,表皮细
嫩。
幼虫管理
刚孵出的黄粉虫幼虫长约3毫米,乳白色。1天后,体色变黄。体13节,呈圆柱形,头部位于体节的前端。口器扁平,咀嚼式,能啃食较硬食物。第2-4节为胸部,长有3对足,第5-12节为腹部,第13节下部有肛门,尖部有两锥形短尾。幼虫同幼蝎一样,有蜕皮特性。其生长发育是经蜕皮进行的,约1个星期蜕1次皮。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幼虫蜕皮顺利,很少有死亡现象。刚孵出的幼虫为1龄虫,蜕第1次皮后变为2龄幼虫。刚蜕皮的幼虫全身为乳白色,随后逐渐变黄。经60天7次蜕皮后,变为老熟幼虫。老熟幼虫长2.5-3厘米,接着就开始变蛹。其生长期为85一130天,平均120天。此期要加强管理,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管理方法是:
(1)当肉眼能看清幼虫体形时,要进行加温、增湿,促使其生长发育。升温可采取加大密度方法。增湿是定时(每天6-8次)向饲养盒洒水。但量要小,不能出现明水。在饲料中加大水分也能增湿。
(2)给幼虫投喂营养丰富的一、三、五号饲料,并给予大量青饲料。
(3)大小幼虫最好分开饲养,以免出现残食现象。
(4)此期适宜温度为25-32℃℃,湿度60%-75%,麸皮湿度10%-15%。
蛹期:
幼虫在饲料表层化蛹。在化蛹前幼虫爬到饲料表层,静卧后虫体慢慢伸缩,在蜕最后一次皮过程中完成化蛹。化蛹可在几秒钟之内结束。刚化成的蛹为白黄色,蛹体稍长,腹节蠕动,逐渐蛹体缩短,变成暗黄色。
幼虫个体间均有差异,表现在化蛹时间的先后,个体能力的强弱。刚化成蛹与幼虫混在一个木盘中生活蛹容易被幼虫在胸、腹部咬伤,吃掉内脏而成为空壳;有的蛹在化蛹过程中受病毒感染,化蛹后成为死蛹,这需要经常检査,发现这种情况可用0.310-6漂白粉溶液喷空间,以消毒灭菌。同时将死蛹及时挑出处理掉。挑蛹时将在2天内化的蛹放在盛有饲料的同一筛盘中,坚持同步繁殖,集中羽化为成虫。
幼虫期:
用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3厘米的木箱,放入3倍~5倍于虫重的混合饲料,将幼虫放入。再盖以各种菜叶等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待饲料基本吃光后,将虫粪筛出,再添新料。如需要留种,则要减少幼虫的密度,一般一箱不超过250克。前几批幼虫化的蛹要及时拣出,以免被伤害,后期则不必拣蛹。
蛹期:
用幼虫饲养箱撒以麦麸,盖上适量菜叶,将蛹放入待羽化。
成虫期:
成虫需镶入铁丝网,网的孔以成虫不能钻入为度,箱内四侧加镶防滑材料,以防逃。铁丝网下垫-张纸或木板,再撒入1厘米的混合料,盖菜叶保湿,最后将孵化的成虫放入,准备产卵。之后每隔7天将产卵箱底下的板或纸连同麦麸一起抽出,放入幼虫箱内待孵化。
饲料:
1.乳、油、蛋类饲料动物的油、乳、蛋,在组合配制植物性饲料时,是不可缺少的添加料,不但增加组合饲料的营养成分,而且还可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1)动物乳汁类。通常使用的有营养全面、适口性较好的牛乳和羊乳两种。这类饲料可作为一龄蝎与体质较弱蝎的滋补性饲料,一般均采用拌合肉粉或馒头花、馍屑的方法饲喂。
(2)动物油类。一般使用的动物油有牛油、羊油、猪油和鸡油等。在组合植物性饲料时,这类饲料是配组的重要成分之一,多用于二龄蝎或进行食性驯化时配合使用。通常采用烤化后拌合其他饲料的方法饲喂。
(3)蛋类饲料。家禽蛋和鸟类蛋,不但来源丰实,而且营养价值很高,适口性亦佳。可以用鲜蛋打汁合肉粉或其他植物性饲料。还可以将鲜蛋煮熟后取出蛋黄使之干燥,然后加工为纯蛋黄粉贮备,以便配合其他饲料时使用。以上确是各龄蝎的上等食物。
东亚钳蝎的植物性饲料主要有谷物类、糠麸。
2.植物性饲料类、油粕类等饲料。这些饲料如不经处理,单一投放时,在一般情况下人工养殖的均表现为拒食。所以在使用这类饲料之前,必须进行蒸、炒或其他处理方法。经过处理的植物性饲料还应配合适量的肉粉或油、乳、蛋类饲料(称组合饲料)拌合均匀分置在食盘上饲喂.
根据较通用的植物性饲料处理方法,主要有:
(1)蒸。适用于谷物类饲料。先将谷物磨粉,经发酵后蒸熟,再捏碎以供组合其他饲料。
(2)炒。适用于糠麸类饲料。先将料放在铁锅内,用小火炒熟,然后组合其他饲料。
(3)制粉综合处理。适用于饲草类饲料。先将苜蓿叶或槐叶晒干制成粉,经发酵后用蒸法处理,然后组合其它饲料。组合性饲料的适口性虽然有所改善。
3.辅助性饲料添加剂。但毕竟不及肉食类饲料的适口性好,故采食量均不大。因此,必须在组合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调节剂,来增进组合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和改善适口性。
(1)维生素添加剂。按每公斤组合饲料加入维生素B1 1克,B2 2克,D3 3克,多维葡萄糖3克即可。
(2)矿物质调节剂。按每千克组合饲料加入硫酸锌0.5克、硫酸钠(又叫芒硝)0.5克、磷酸二氢钙1克,磷酸二氢钾0.5克、碳酸氢铵1克、食盐0.5~1克即可。
环境:
温暖、通风、干燥、避光、清洁、无化学污染
(1)成虫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在5000 - 8000 只。
(2)幼虫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在2 万只左右(约5 千克)。
(3)蛹身体娇嫩,以单层平摊无重香挤压为宜。
(4)种虫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在2000-3000 条为宜
(5)夏季高温饲养密度要小一些,冬季密度可稍大。饲料含水量15 %,大气湿度70%左右。若饲料含水量超过18%或空气湿度大于85 %,黄粉虫发
育减慢并容易患病。幼虫很耐干旱,最适湿度为80~85%。在特别干燥的情况下,黄粉虫尤其是成虫有互相残食的习性。
黄粉虫幼虫活动的适宜温度为13~32℃,最适温度为25~29℃,低于10℃极少活动,低于0℃或高于35℃有被冻死或热死的危险。黄粉虫在0℃以上可以安全越冬,10℃以上可以活动吃食。在长江以南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黄粉虫卵的孵化时间随温度高低差异很大,在10~20℃时需20~25天可孵出25~30℃时只需4~7天便可孵出。为了缩短卵的孵化时间,尽可能保持室内温暖。
发展前景
市场前景
1.黄粉虫养殖业利润不高导致没有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进入,在餐饮方面的研发和销售人才缺口
2.关于黄粉虫菜肴消费定位的问题,作为普通食物材料的进入一些低档的餐馆,由于饮食习惯和餐馆小老板的思维有局限导致推广效果不理想,定位于高端餐饮的话黄粉虫幼虫的产量又比较大,蛹的活产、运输、保存都没有比较好的办法,倒是一些农家乐和一些以昆虫为主题的餐饮方式做的比较好.。
3.黄粉虫富含这种Ento-蛋白质,可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的蛋白源来代替鱼粉,另一个问题,Ento-蛋白质由于脱敏过程复杂,人们大量食用后少数人后有轻微皮肤过敏现象,因此,它的选择性受到限制。现在黄粉虫做保健品仍不是最佳选项,我们试图找出影响脱敏Ento-蛋白基因点,如果去掉Ento过敏基因,食用黄粉虫蛋白粉将会形成巨大市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动物蛋白质的需求量愈来愈大,畜禽生产亦必须相应迅速发展。但由于蛋白质资源相当缺乏,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许多国家将人工饲养昆虫作为解决蛋白质饲料来源的主攻方向。黄粉虫的开发即是突出代表之一:一方面可以直接为人类提供蛋白,一方面作为蛋白饲利用。 昆虫种类繁多,其生物量可能超过陆地上所有动物的生物量,而且昆虫具有世代短,繁殖快,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更为可贵的是许多昆虫特别是腐食性昆虫能够利用人和其他畜禽不能利用的废物,因而据有关报道估计,在21世纪初,昆虫将成为仅次于微生物菌体、单细胞生物之后的第三大蛋白质来源。我国作为缺乏蛋白质来源的国家,积极开发利用昆虫蛋白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昆虫作为饲料历史悠久,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此领域的开拓停滞不前,到目前为止,规模不大,所占比例不高,亟待大力发展。当前,深入开展饲用昆虫资源普查,筛选出一批更理想的虫种,通过一系列选育工作,使蛋白质含量提高到80%以上:深入进行生理学、生态学等一系列研究,大幅度提高繁殖系数和年饲养代数;改进饲养技术和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工业化
程度,改善生产流程,提高提取和深加工工艺以及自动化水平:生产多种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成本不高,深受欢迎的产品。宠物养殖业是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是人们休闲娱乐,提高生活质量的好方式。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龙鱼是贵族阶级高层消费的玩物,主产在亚洲,其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经人工驯化养殖成功的主要品种由:红、橙红、白、黑、金、银和青色的龙鱼,由于它保持
原始的体形,鱼体漂亮,观赏性较高,又濒于绝种,以活化石驰名于世,有考古和学术价值,与我国的
大熊猫齐名,被列为世界甲级保护动物。仅10厘米至12厘米长的幼鱼,每尾的售价就在千元以上,一尾成年龙鱼售价高达数十万美元。是目前观赏鱼中价格最昂贵的品种,全球主要经营的500多个龙鱼品种,在新加坡、印尼、马来餮嵌寄苈虻剑?际澜绻凵陀闫分值?5%。销售占世界观赏鱼的大部分市场,为本地区带来了丰硕的经济回报。在这些国家龙鱼美殖规模庞大,活昆虫供不应求,仅每年从我国进口活蜈蚣1000万条,国外黄粉虫每条15美分,按每公斤700条计算,价格在1000元人民币/公斤,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巨大黄粉虫的推广养殖有望在短时间内成为昆虫养殖界的佼佼者。
黄粉虫养殖市场行情:
黄粉虫于2005年刚从国外引进试养,各地在生产养殖技术上,还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之中,所以在我国尚未形成规模产量,而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以金龙鱼、银龙鱼为代表的名贵大型捕食性观赏鱼的迅速发展,亟需黄粉虫这类个体较大、营养较为全面的活体饵料进入市场。
黄粉虫养殖的经济价值与养殖前景:
黄粉虫养殖在国际市场上刚刚起步,在国内养殖还没有解决关键技术成功的先例,但据最新的消息报道,河南省一家研究所,通过长时间的试验和饲养,能根据不同生育期提供适宜的配合饲料,并在饲料配方、温湿度、变蛹羽化等关键技术方面,总结出黄粉虫饲养和繁殖的基本规律,率先在国内首先解决了黄粉虫养殖这项技术难题,从而为黄粉虫的规模化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对特种养殖业都十分关注并投入巨大精力,发展的空间非常大,这对黄粉虫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黄粉虫体形较大,体壁甲壳质所占比例较小,利于饲喂对象的消化,完全可以替代蟋蟀或与蟋蟀蝗虫结合利用,尤其对于体形较大的捕食性动物、蜥蜴、两栖爬行类更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饲料的成本的降低,黄粉虫的饲养成本可以基本与黄粉虫相当(产量和黄粉虫差不多,人力成本略高),黄粉虫不但是各种宠物和各种珍稀畜禽的绝佳饵料,蛹而且还可以作为高档菜肴供人们食用,生产处于起始阶段,同时黄粉虫养殖与开发属于农业生产范畴,没有技术、贸易壁垒和政策限制与其它产业相比,无疑有巨大竞争能力。
综合利用:
随着黄粉虫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在收获黄粉虫产品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如单独用麦鼓饲喂黄粉虫,一般每100 千克麦鼓可产生20 千克以上的粪便。如果把这些养殖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不仅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人,提高黄粉虫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黄粉虫粪便的开发利用主要涉及4 个方面。
1、作为肥料从养分组成看,黄粉虫粪便中含粗有机物80.38 %、全氮3.97 %、全磷1.86%、全钾2.66 % ,碳氮比为9.86,优于现有的畜禽粪便,且含有锌、硼、铁、镁、钙、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从理化性状看,黄粉虫粪便比较干燥,水分含量少,便于贮存和运输,且无臭味,是比较环保的有机肥。从形态结构看,黄粉虫粪便呈微小团粒结构,自然气孔较多,且粪粒表面涂有消化道分泌物形成的微膜,肥效比较持久,使用后还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黄粉虫粪便主要用作蔬菜和花卉育苗的基质,或开发成高档的无公害和有机蔬菜专用肥、花卉专用肥等产品。
2、作为饲料从营养成分看,黄粉虫粪便中含有14.28 %粗蛋白、13.34 %粗脂肪、11.30%粗灰分、0.59 % 钙和1.86 %磷,可以作为饲料继续使用。试验表明,在畜禽饲料中添加10%-20 %的黄粉虫粪便,不仅能提高消化率和饲料报酬,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因粪便中富含微量元素可以降低营养缺乏症的发生率,改善畜禽的健康状况。用黄粉虫粪便作为鱼类等水产动物的饲料添加剂,具有明显的引诱取食作用,且能延缓水体变质,抑制疾病发生。此外,黄粉虫粪便干燥细碎,不需要进行烘干、发酵等处理,可直接添加到配会饲料中。
3、栽培食用菌麦数是食用菌生产的常用辅助材料,也是优质氮源。试验表明,用黄粉虫粪便完全可以替代麦鼓,栽培出的食用菌主要营养成分和品质没有显著变化。而且由于黄粉虫粪便提取液可以促进平菇、鸡腿菇、红菇、秀珍菇等的菌丝生长,在培养料中添加10 %一15%的虫粪后不仅出菇的时间提前,而且菇的产量、生物效率也有所提高。
4、作为养殖垫料黄粉虫粪便干燥无臭,颗粒细小,吸水力强,可以将其作为家禽养殖育雏、产蛋的垫料,对于保持禽舍干燥卫生和会蛋表面清洁有较好的效果。中美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报告说,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已在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并将其保存。根据斯坦福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高级研究工程师吴Wei-Min合作的两项研究,它们能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其他形式的聚苯乙烯为食,蠕虫肠道中的微生物在此过程中生物降解塑料。对此,科学家指出,了解面包虫中的细菌如何进行这一壮举可能带来安全处理塑料废弃物的新选择。这个发现说明黄粉虫对于塑料的降解有着积极作用,或许这个发现能够解决如何处理“白色污染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