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扣草
别名
鸡豚草、土常山、牛舌大黄、牛舌头、鱼鳞菜、倒钩草、倒梗草、破布粘、白基牛膝、鸡骨草、牛七风、白牛七、鹅膝、倒捋草、倒吞吞、倒挂草、鸡骨癀、牛獭鼻、倒刺草、虎鞭草、粘身草、鸭脚节、铁马鞭、撮鼻草、倒勒草、掇鼻草。
概述
倒扣草(学名:Achyranthes aspera L.)为苋科植物粗毛牛膝的全草。粗毛牛膝一年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茎多分枝,披散,圆柱形,紫红色,叶对生,矩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或倒卵形。穗状花序顶生,蒴果细小,长圆形,宿萼包着不露出,浅褐色,长约3毫米,倒生于花轴上。花期夏秋至翌年春季。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湖南、山东、江苏等地。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根细长,直径3~5mm,土黄色。茎四棱形,有柔毛,节部稍膨大,分枝对生。叶对生;叶柄长5~15mm;叶片纸质,宽卵状倒卵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1.5~7cm,宽0.4~4cm,朱端圆钝,具突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波状缘,两面密生粗毛。穗状花序顶生,直立,长10~30cm,花期后反折;总花梗具棱角,粗壮,坚硬,密生白色伏贴或开展柔毛;花长3~4mm,疏生;苞片披针形,长3~4mm,先端长渐尖;小苞片刺状,长2.5~4.5mm,坚硬,光亮,常带紫色,基部两侧各有1个薄膜质翅,长1.5~2mm,全线,全部贴生在刺部,但易于分离;花被片披针形,长3.5~5mm,长渐尖,花后变硬且锐尖,具1脉;雄蕊长2.5~3.5mm;退化雄蕊先端截状或细圆齿状,有具分枝流苏状长缘毛。胞果卵形,长2.5~3mm。种子卵形,不扁压,长约2mm,棕色。花期6~8月,果期10月。
生态环境
生于山坡疏林或村庄附近空旷地。
生长习性
喜温暖气候,不耐严寒,北方栽培,冬季需防寒。土壤以砂质壤上生长较好,不宜粘土栽培。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性味功能
性味:
苦辛,寒。
功用:
清热,解表,利水,活血。
主治:
感冒发热,痢疾,疟疾,喉痛,脚气,淋病。水肿,跌打损伤。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微弯曲,长20-30cm,直径3-5mm,表面灰黄色,具细顺纹及侧根痕;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小点状维管束排成数个轮环。茎类圆柱形,嫩枝略呈方柱形,有分枝,长40-90cm,直径3-8mm,表面褐绿色,嫩技被柔毛,节膨大如膝状;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完整者长圆状倒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7cm,宽0.4-4cm,两面均被粗毛。穗状花序细长花反折如倒钩。胞果卵形以根粗、带花者为佳。显微鉴别茎横切面:呈方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椭圆形,外壁略突起,有非腺毛。皮层薄壁细胞3-5列,含黄棕色物质;棱角处有厚角组织。中柱鞘纤维于角隅处较发达,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群集中在四棱角隅及两棱中部;导管群周围有木纤维。髓部近中心处有2个相对立的髓部维管束.外韧型。茎基横切面木质部有木间韧皮部。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力为1列类方形细胞;外被非腺毛,栅栏组织细胞3-4列,含草酸钙簇晶或砂晶;海绵组织细较少,黄棕色。维管束外韧型,4-5个排成不连续环状,束间有大型薄壁细胞,束周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主脉处上表皮内有厚角组织,呈现双峰状突然袭击起,其下表皮内亦有厚组织,呈不规则孤状突起。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5ml,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2ml,蒸发至干,加醋酐1ml溶解,倾入小试管中,沿壁加浓硫酸1ml,显棕红色环(检查皂甙)。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2g,加75%乙醇10ml,回流20min,滤过。滤液加5%盐酸3ml回流15min,冷却,用3%氢氧化钠试液调至中性,用氯仿萃取,浓缩至适量作供试液。另取齐墩果酸作对照品,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0.6%CMC薄层板上,以乙醚-正己烷(2: 1)展开11cm,喷以25%磷钼酸乙醇液,于105C烘5-10min,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种植技术
栽培方法:
用种子繁殖。南方3月播种,北方5月播种,条播或穴播.保持土壤湿润,温度17~20℃,约5d出苗,苗齐后应间苗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