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参

2024-12-10 14:30:28 内容管理员 9

别名

沙参、知母、白沙参、苦心、识美、虎须、白参、羊婆奶、泡参、面杆杖等。

概述

南沙参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 或杏叶沙参

(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干燥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沙参原名沙参。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记述有"主积血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的功用。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中将沙参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称为五参,并有"此沙参并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治颇同,故皆有参名。"之说。《名医别录》对沙参的药用功效作了"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的阐述。明·《本草纲目》记述"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出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圆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杞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黄土者则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南沙参)功同北沙参,而力稍逊。"所指的北沙参实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莱(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ex Miq.)的根。

产地分布

南沙参在我国分布较广,轮叶沙参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安徽、吉林、内蒙古、湖北、四川、河南;江苏、江西、浙江、陕西也有分布。杏叶沙参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北。

主产于贵州湄潭、遵义、正安、安顺、修文、平塘、独山;湖南宁乡、大庸、隆回、慈利、新化、花垣、新宁;四川广元、旺昌、奉节、巫山、巫溪、武隆、万源;江苏句容、丹阳、丹徒;江西余江、新干、瑞昌;湖北随州、大冶、宜城、应山、大悟、京山、郧县、蒲圻、阳新、通山、通城、恩施、利川;安徽滁州、全椒、嘉山、定远,耒安、青阳。地方习用品:宽裂沙参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南;云南沙参主要分布于云南及四川西部。

形态特征

1、轮叶沙参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圆锥形,黄褐色,有横纹。茎高60-90厘米,无毛或近无毛。茎生叶2-6个轮生,无柄或有不明显的柄,叶片卵形、椭圆状卵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疏短柔毛。花序圆锥状,长35厘米,无毛;分枝轮生;花下垂;花萼无毛,裂片5;花冠蓝色,口部微缩成坛状,无毛,5浅裂;雄蕊5,常稍伸出,花丝下部变宽,边缘有密柔毛;花盘圆筒状。子房下位;花柱伸出。蒴果倒卵球形,长约5毫米。

2、杏叶沙参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圆锥形,长20厘米,茎高80厘米,不分枝,无毛或在中部以上有开展的极短柔毛。茎生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狭卵形、菱状狭卵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沿脉疏生短毛。花序狭长,不分枝或基部有极短的分枝,有疏或稍密的短毛;花萼有短毛,裂片5,花冠紫蓝色,钟状,5浅裂;雄蕊5,花丝基部变宽,边缘有密柔毛;花盘宽圆筒状;子房下位,花柱与花冠近等长。

生态环境

常生于海拔600-2000米的草地和林木地带,海拔3000米的向阳草坡和丛林中也有生长。多见于草地、灌木丛和岩缝中。家种沙参多栽于土层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生物学特性

南沙参适应性较强,喜温暖凉爽和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能耐阴、耐寒。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为好。忌积水,能耐旱。

幼苗生长缓慢,霜降后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越冬后于次年3月重新长出新叶,生长旺盛,6-7月抽茎。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南沙参适应性较强,喜温暖凉爽和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能耐阴、耐寒。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为好。忌积水,能耐旱。

生长周期

多年生草本,栽培品于播种后2-3年采收。年需求量:约800吨。

采收加工

1、采收 栽培品于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倒苗后挖取;野生者在春、秋两季采挖,以8-9月苗枯前采挖为佳。

2、加工 挖出后,除去残枝和须根,趁鲜用竹刀刮去外皮,洗净、晒干或烘干。也可先干燥至七、八成切片,再晒干或烘干。

贮藏养护

南沙参一般采用压缩打包内加支撑物,每件50公斤;也可用麻袋、竹筐等盛装。贮于干燥通风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5-75%。商品安全水分为12-14%。本品易虫蛀,受潮生霉。危害的仓虫有药材甲、锯谷盗、黑皮蠹、粉斑螟、印度谷蛾、谷蠹、玉带郭公虫、酱曲露尾甲等,幼虫常在堆垛或包装上吐丝结膜或结团,蛀蚀品表面也可见到蛀痕。储藏期间,定期消毒,搞好环境卫生;高温高湿季节前,可密封保藏或抽氧充氮养护。

形状规格

南沙参呈长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部较粗,向下渐细,稍弯或扭转,偶有分枝,长7-27厘米,直径0.8-3厘米。芦头长短粗细不等,一般1-3个。表面黄色或浅棕色,根上部有深陷横纹,如蚯蚓体表横纹,下部有浅纵沟槽及纵皱纹,并有深色突起及须根疤痕。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状如海棉。无臭,味微甘。

规格标准:

多为统货,以身干,色白,根粗大,条匀饱满,体长无外皮、粗皮、须根,味甜,无虫蛀霉变者为佳。

性味功能

南沙参味甘,微寒。归肺、胃经。有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的功能。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粘,气阴不足,烦热口干。不宜与藜芦同用

主要成分:

沙参皂甙、淀粉及呋喃香豆精类的花椒毒素等。

主要药理作用:

轮叶沙参煎剂对兔的祛痰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1:40沙参浸液在试管中未见溶血现象;1%沙参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明显强心作用;沙参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药典标准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nb.)Fisch.或沙参Adenophorastricta Miq.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刮去粗皮,洗净,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cm,直径0.8~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和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鉴别] (1)本品粉末灰黄色。木栓石细胞类长方形、长条形、类椭圆形、类多边形,长18~155μm,宽18~61μm,有的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有节乳管常连接成网状。菊糖结晶扇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2)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5%a-萘酚乙醇溶液2~3滴,摇匀,沿管壁缓缓加入硫酸0.5ml,两液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另取滤液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置水浴中加热5分钟,生成红棕色沉淀。

(3)取本品粉末2g,加入二氯甲烷6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南沙参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蒲公英萜酮对照品,加二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丙酮-甲酸(25:1:0.05)为展开剂,置用展开剂预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