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2024-12-18 16:54:17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中文名:夹竹桃

拉丁学名:Nerium indicum Mil

别名 :

红花夹竹桃、柳叶桃树、洋桃、叫出冬、柳叶树、洋桃梅、枸那。

概述

夹竹桃(学名:Nerium indicum Mi.)夹竹桃族夹竹桃属常绿直立大灌木。

产地分布

夹竹桃原产于印度、伊朗和尼泊尔,中国各省区有栽培,尤以中国南方为多,常在公园、风景区、道路旁或河旁、湖旁周围栽培;长江以北栽培者须在温室越冬。野生于伊朗、印度、尼泊尔;现广植于世界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

常绿直立大灌木,高达5米,枝条灰绿色,含水液;嫩枝条具稜,被微毛,老时毛脱落。叶3-4枚轮生,下枝为对生,窄披针形,顶端急尖,基部楔形,叶缘反卷,长11-15厘米,宽2-2.5厘米,叶面深绿,无毛,叶背浅绿色,有多数洼点,幼时被疏微毛,老时毛渐脱落;中脉在叶面陷入,在叶背凸起侧脉两面扁平,纤细,密生而平行,每边达120条,直达叶缘;叶柄扁平,基部稍宽,长5-8毫米,幼时被微毛,老时毛脱落;叶柄内具腺体。聚伞花序顶生,着花数朵;总花梗长约3厘米,被微毛;花梗长7-10毫米;苞片披针形,长7毫米,宽1.5毫米;花芳香;花萼5深裂,红色,披针形,长3-4毫米,宽1.5-2毫米,外面无毛,内面基部具腺体;花冠深红色或粉红色,栽培演变有白色或黄色,花冠为单瓣呈5裂时,其花冠为漏斗状,长和直径约3厘米,其花冠筒圆筒形,上部扩大呈钟形,长1.6-2厘米,花冠筒内面被长柔毛,花冠喉部县5片宽鳞片状副花冠,每片其顶端撕裂,并伸出花冠喉部之外,花冠裂片倒卵形,顶端圆形,长1.5厘米,宽1厘米;花冠为重瓣呈15-18枚时,裂片组成三轮,内轮为漏斗状,外面二轮为辐状,分裂至基部或每2-3片基部连合,裂片长2-3.5厘米,宽约1-2厘米,每花冠裂片基部具长圆形而顶端撕裂的鳞片;雄蕊着生在花冠筒中部以上,花丝短,被长柔毛,花药头状,内藏,与柱头连生,基部具耳,顶端渐尖,药隔延长呈丝状,被柔毛;无花盘;心皮2,离生,被柔毛,花柱丝状,长7-8毫米,柱头近球圆形,顶端凸尖;每心皮有胚珠多颗。葵2,离生,平行或并连,长圆形,两端较窄,长10-23厘米,直径6-10毫米,绿色,无毛,具细纵条纹;种子长圆形,基部较窄,顶端钝、褐

色,种皮被锈色短柔毛,顶端具黄褐色绢质种毛;种毛长约1厘米。花期几乎全年,夏秋为最盛;果期般在冬春季,栽培很少结果。

性味功能

夹竹桃为夹竹科植物夹竹桃NeriumindicumMi. cvPaihua的叶。本品属于强心类中药。味苦、性寒、有微毒,归心经。主要功能为强心利尿、袪痰定喘、镇痛、祛瘀。近代临床运用该药治疗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经闭、斑秃。本品有毒,内服煎汤,剂量为0.3~0.9 g。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去瘀。治心脏病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肿痛,经闭。

①《岭南采药录》:堕胎,通经。

②《科学的民间药草》:叶:强心,利尿,祛痰。

③《陆川本草》:叶:镇痛,去瘀。治跌打损伤肿痛。

④《中国药植图鉴》:催吐。

《陕西植药调查》:镇痉。

⑥《湖南药物志》:通利关节,

⑦《中国中药资源志要》:叶:辛、苦、涩、温。有毒。强心利尿,袪痰杀虫。用于心力衰竭,癫

痫;外用于甲沟炎,斑秃,杀蝇。全株:有毒。强心,利尿,发汗,袪痰,散瘀,止痛,解毒,透疹。

用于哮喘,羊癫痫,心力衰竭;杀蝇,灭子孓。

⑧《中国民族药志要》:【傈僳药】哀四腊米:叶、树皮治心力衰竭,喘咳,跌打损伤,经闭《怒

江药》

药理作用

1)强心作用:夹竹桃的叶、茎、皮、木质、花,均有较显著的强心作用,以叶的作用最强。其叶的醇提取物所含欧夹竹桃苷C对实验动物心脏及心电图表现有强心苷样作用,可增强心肌纤维收缩力,延长不应期,抑制心脏传导和刺激迷走神经使心脏传导功能更为降低。其有效剂量使实验动物心肌收缩加强,收缩振幅加大的同时,血压随之升高,接近中毒时,血压开始下降,心律紊乱。它是一种迟效强心苷,作用强于洋地黄,弱于毒毛旋花子苷,

2)利尿作用:浸剂及醇提取物对实验动物表现利尿作用,但比洋地黄弱。

3)镇静作用:夹竹桃煎剂及醇提取液对实验白鼠有镇静作用,表现自发活动减少、嗜睡,并能延长巴比妥的睡眠时间,但无抗惊厥作用,其镇静作用出现在心律变化之后。

4)灭虫作用:其树皮水提物和树胶有灭昆虫和灭螺作用,用夹竹桃叶的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分离精制,对椎实螺的毒性比标准灭螺药氯硝柳胺大14倍,也优于灭螺药安果和甲拌磷。

5 )其它作用:欧夹竹桃苷C有较强的致吐作用,对热较稳定,小剂量时抑制子宫收缩,扩张血管,大剂量时使子宫肌张力增强,收缩血管平滑肌。另外,叶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6)体内反应过程:夹竹桃之摄取物在胃、肠吸收都比较快,实验猫口服后,3小时吸收50%左右。用鸽测得的口服吸收率欧夹竹桃苷C为53%,比洋地黄、地高辛高一倍左右,因此作用出现迅速

但蓄积作用比较明显,鸽蓄积率为37%,介于羊角蚴与洋地黄毒苷之间。3天消除56.3%,15天才排池

完。动物实验还表明,口服欧夹竹桃苷C需2倍于静脉注射剂量才能出现同样的作用。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用法用量各不相同。一般都是采用不老不嫩的鲜叶擦净,低温烘干或晒干,研末过筛,装入胶囊或打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05g,给药分快速给药和缓给法,前者0.2~0.6g分2~3次服用,第2、3日根据症状和心律变化酌情给药,产生疗效后改用维持量。每天0.05~0.1g,1周或症状消失后停药。各家报道夹竹桃化的剂量从150~800 mg不等(多数为200 mg左右)。有的则认为夹竹桃化剂量相当于老叶0.5~1片,可于1~4日内完成(一般2~3日),然后维持每日50~100mg缓给法,每日1次为维持量,由于叶子有老嫩,采集的气候、时间、炮制方法都会影响强心苷的含量,故临床用量也不同,难于统一规格。用夹竹桃治疗各种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多数人认为疗效满意,其作用比洋地黄快而蓄积作用较小,一般用药后12~72小时发生疗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和改善。表现心律减慢,尿量增多,水肿消退或改善,肝脏缩小,咳喘、胸闷、发绀等消失或减轻,肺部啰音减小或消失等。有的房颤患者可恢复卖性心律,多数心衰在1周左右可以控制,一般有效率在90%以上。对于合并有心绞痛的心力衰竭,夹竹桃治疗效果更好。据文献记载夹竹桃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应注意的是它对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病无效,可能对心肌炎不利,应慎用。使用“黄夹苷”(从黄花夹竹桃果核中果仁提取而得的一种静脉注射剂)和夹竹桃胶囊配合用于治疗21例心力衰竭患者,取得显著疗效,19例患者口服夹竹桃的量最小0.4g,最大1.6g,一般平均量为0.4~0.9g,即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尿量,消除全身水肿,降低静脉压,用药持续至症状消失后改用维持量。在21例患者中仅有2例口服夹竹桃发生一般性的胃肠道及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经停药,补钾处理后

很快会恢复正常。

用夹竹桃后,最常见的反应为呕吐,有认为与洋地黄的过量呕吐不同,可能仅仅是一种不良反应有的患者出现呕吐后继续用药,其消化道症状反而日渐减轻。总之本品含多种强心苷,其强心作用较强。临床上用夹竹桃叶煎剂口服过量可致死亡,服用有效剂量而发生毒性反应者占30%左右,而且与患者的耐受程度及敏感性等有很大关系,故临床用药应密切观察病情,包括心电图观察,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