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
别名
象贝、土贝母、象贝母、大贝母等。
概述
浙贝母母是大宗常用中药材,又名大贝、象贝、元宝贝,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浙贝母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浙江产的东贝(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var.chekiangensis Hsiao etK.C.Hsia)亦作浙贝母使用。
贝母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本草纲目》收载于草部、山草类。浙贝母母载于清《本草纲目拾遗》,据引《百草镜云》:"浙贝母母出象山,俗呼象贝母。"又引叶暗斋云:"宁波象山新出贝母,亦分二瓣,味苦而不甜,其顶平而不尖,不能为川贝之象荷花蕊也"。
浙贝母母栽培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民国22年(1933年)《鄞县志》、《货殖志》载:"鄞县年产干贝母8000担,价值48万元,产区东西约80里,南北约30里,面积约5000亩,贝农约在5000户,年销贝40余万斤"。
产地分布
浙贝母母少有野生,分布于浙江省宁波一带。主要栽培于浙江、江苏、上海;湖南、安徽、福建也有少量种植。
主产于浙江鄞县、杭州市郊、余姚;上海县;江苏大丰、南通、海门、如东。此外,浙江的磐安、东阳、缙云、永康等地有东贝栽培。以浙江鄞县浙贝母品质优良,古今驰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呈球形或扁球形,横径2-6厘米,纵径2-4厘米,由2-3瓣肉质鳞片组成,少数四瓣,鳞茎基盘下部着生数条至数十条须根,一个鳞茎一般具有两个心芽,鳞茎和心芽着生在鳞茎基盘上。茎直立,圆柱形,茎高30-100厘米,光滑无毛,有蜡质,一般具2个主茎,主茎基部附生1-2个侧芽。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0.3-2厘米,全缘无柄,顶端叶渐尖或成卷须状,茎上叶散生,叶尖卷曲,中部叶轮生或散生,基部叶较宽,对生、轮生或散生。花单生,总状排列,3-7朵,初开时花冠呈钟形,花被6片,两轮,淡黄绿色,外有绿色条纹,内有紫色轮纹,交织成网状,雄蕊6枚,雄蕊约为花被片长的1/2,雌蕊一枚,较雄蕊稍长,柱头3裂,子房上位,呈三角状圆柱形,3室,每室具有多数胚珠。蒴果卵圆形,成熟后淡棕色,并从室背开裂,散出多数种子。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翼,质轻,淡棕色。
产区在长期的栽培实线中,经过选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农家品种:
细叶种:茎高73厘米,茎下部直径0.6厘米。叶对生或互生,叶片狭长,尖端有较明显的卷曲,深绿色,叶面具蜡质。每株常多鳞茎2支,鳞片2枚。
轮叶种:茎高75厘米,下部直径0.68厘米。叶轮生,叶片宽长,尖端微卷曲,叶绿色。2茎数量少,每株鳞茎2个,鳞片3枚。
大叶种:茎高68厘米。粗壮,下部直径0.76厘米。叶茂盛,茎上部对生或互生,中下部轮生,叶片宽挺直,尖端卷曲不明显,色淡绿,无蜡质。2茎数量少,每株鳞茎2个以上,鳞片2枚。
小立子:茎高37厘米,下部直径0.38厘米,株型矮小,多茎率在45%左右。叶对生或轮生,叶片狭长,尖端稍卷曲,叶色绿,略具蜡质。每株鳞茎2-3个,鳞片2枚。
多子种:多茎,且偏细,3茎以上占80%。叶对生或互生,狭长,尖端稍有卷曲,叶绿色,具蜡质。每株鳞茎3个以上,鳞片2枚。
东贝母:茎高15-30厘米。叶对生。鳞茎呈类卵圆形至长圆形,纵茎1-1.3厘米,横径0.7-1厘米,顶端钝圆,不裂或微裂,由一枚较大的鳞片和1-2枚较小的鳞片抱合而成。
生态环境
浙贝母母多生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冲积土及砂质壤土,呈微酸性或近中性。
生物学特性
浙贝母母阳光充足,喜凉爽湿润气候、怕高温、干旱和积水。
1、温度、光照、水分的要求早春,当气温回升至6℃左右时,苗萌动出土,地上茎叶生长最适宜气温为10-20°℃左右,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大,高于30°℃生长停止。根的生长温度要求在7-25℃,以15℃为最适宜。生长期要求阳光充足,荫蔽度过大,植株瘦弱徒长,鳞茎个体小。土壤水分生根期20-25%,植株盛长期25-30%,种茎越夏期相对减少。
2、生长习性 根的生长:9-10月下种,7-10天鳞茎基部萌发须根,并逐渐伸长,翌年2月下旬呈丛簇状。新鳞茎基部已萌生新的肉质粗壮须根,生长旺盛,一般根系长10-15厘米,根幅宽6-10厘米。茎叶的生长:鳞茎休眠期芽的分化已经开始,9月分化显著加快,11月中旬分化基本完成,11月下
旬主芽伸出鳞茎表面,越冬前不出土,翌年2月上旬前后主芽生长出土,2月下旬出齐苗,2月底3月初(苗高12-15厘米)二杆露头,3月上旬植株茎部萌生1-2只侧茎。开花结实:花芽及叶芽在鳞茎休眠期已分化形成。现蕾期3月中下旬,花期10-20天。结果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果实成熟30-40天。
生长习性
浙贝母母阳光充足,喜凉爽湿润气候、怕高温、干旱和积水。
生长周期
生长周期:一年生。
年需求量:约2000吨。
采收加工
1、采收 立夏后当商品地浙贝母母植株枯萎时,择晴天将鳞茎挖起,按鳞茎大小,分别进行加工。
2、加工 浙贝母母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元宝贝”、“脱水片”两种商品,其加工方法:
(1)元宝贝为传统浙贝母母加工方法。将起收鳞茎按大小分开,置于竹箩,洗去泥土,大个的挖去心蒂,加工元宝贝;小的不去心蒂,加工珠贝。先用木制擦桶推撞,使鳞茎互相磨擦,直至浆液渗出为止,然后按鲜贝母500克加石灰或蛎壳灰2.5公斤的配比继续推撞,待鳞茎全部涂上石灰或蛎壳灰时,倒出晒干或烘干。一般曝晒5-7天,阴凉1-2天,再晒1-2天,至表里干透,即为商品。如果起收后,遇阴天时可薄摊于通风处,若摊的时间过长,不但加工擦皮时间要长一些,而且要少放石灰。加工后如继续阴雨,应用炭火烘焙,烘焙时要经常上下翻动,以免烘熟变成僵子或者烘的时间过长变成松朴。
(2)脱水片为近年试行的加工方法。将鲜贝除芯,清洗后切成厚约4毫米的片。鲜片置于摊匾,上架后推入烘房,温度保持在65-76℃,约经8小时烘至干燥,凉后包装。此法加工,贝母有外皮,表面不平滑。
亩产量:一般亩产干品200公斤左右。
贮藏养护
浙贝母母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40公斤左右。贮于干燥阴凉处,库温度28℃以下,相对湿度65-70%。商品安全水分12-13%。
本品易虫蛀,吸潮发霉,久存变色。危害的仓虫有药材甲、烟草甲、玉米象、赤拟谷盗、咖啡豆象、大理窃蠹、锯谷盗等,蛀蚀品表面可见蛀孔及蛀粉,砸开观察,可见活品潜匿。
储藏期间,应定期检查,以“先进先出”为原则,防止贮存过久。平时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发现吸潮及轻度霉变、虫蛀,及时晾晒。高温高湿季节密封抽氧充氮养护,效果较佳。
形状规格
药材性状:
大贝(宝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略呈月形,长约2-3.5厘米,宽1-2厘米,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长1-2.5厘米,宽1-1.5厘米.表面类白色,外层鳞片二瓣,肥厚,略呈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片2-3枚及干缩的残茎。
浙贝母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茎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厘米,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规格标准: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浙贝母分宝贝、珠贝两个规格。
浙贝母母商品规格标准
宝贝 统货 干货。鳞茎外层的单瓣临近,呈半圆形。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实。断面粉白色。味甘、微苦。无僵个、杂质、虫蛀、霉变。
珠贝 统货 干货。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实。断面粉白色。味甘、微苦。大小不分,间有松块、僵个、次贝。无杂质、虫蛀、霉变。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浙贝母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之功。用于风热、燥恶、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疠,疮毒,心胸郁闷等症。
主要成分:
甾醇类生物碱:贝母碱、胆碱、前贝母碱、植物甾醇等。甾醇类生物碱包括去氢贝母碱、微量贝母新碱、贝母芬碱。
主要药理作用:
醇提取物及其生物碱,在较大剂量时,有镇咳作用,贝芯粉剂及乙醇浸剂,分别给小鼠灌胃,对用二氧化硫引咳的小鼠15分钟时出现镇咳作用,维持2小时以上,在0.5-1小时的作用较强;贝母素甲或贝母素乙腹腔注射,对小鼠均有较明显的镇咳作用;贝母生物碱具有阿托品样作用,对兔、猫离体肺灌注表明,低浓度可使支气管松弛,高浓度则对支气管有轻微的收缩作用;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蛙心灌流,可使心率减慢并产生房室完全阻断;给麻醉猫静脉注射,有降压作用。
真伪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类白色。
1、淀粉粒多为单粒,稀有复粒或半复粒。单粒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6μm-56μm,脐点大多呈点状或裂缝状,也有呈飞鸟状、马蹄状的,较大的淀粉粒,可见有偏心形的层纹。
2、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扁圆形,副卫细胞4-5个;表皮细胞中常可见到细小草酸钙方结晶,或呈梭形或细杆状。
3、导管细小,多为螺纹,直径约至18μm。
成分与理化:
成分:含甾醇类生物碱,主要为贝母碱(浙贝母母甲素peimine)约0.1%、去氢贝母碱(浙贝母母乙素) 以及微量的贝母新碱、贝母芬碱、贝母替定碱、异贝母碱。又含贝母碱苷(peiminoside)。
理化鉴别:
本品横切片加2-3滴碘试液,即呈蓝紫色,边缘表皮一圈仍为类白色。取粗粉1g,加70%乙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溶解,滤过,取滤液加碘化铋钾试液3滴,则生成橙黄色沉淀;另取滤液,加20%硅钨酸试液数滴,即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取粉末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亮淡绿色荧光。
取粉末5g,加浓氨试液2ml与苯2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8ml,蒸于,残渣用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甲与贝母素乙加氯仿制成对照品溶液,取供试品与对照溶液分别点于同一含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浓氨水(17:2:1)试液为展开剂,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为显色剂。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向阳、排水良好、土层疏松深厚、腐殖质较多的砂壤土。前茬作物多为玉米、大豆等。播前应进行耕翻,深约20厘米,清除碎石、杂物,打碎土块,随及做畦,畦宽约2米,畦长视地形而定,畦面中间略高。畦沟宽30厘米,深20-25厘米,沟底平整,利于排水。
(二)种植方法
浙贝母母栽培方法分为有性繁殖、鳞片繁殖及鳞茎繁殖3种。
1、有性繁殖 浙贝母母具有自交不亲和的特性,自然结实率低,采用人工授粉可提高结实率,一般亩产种子10-15公斤,最高达25公斤。
播种育苗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方法撒播和条播均可。多采用撒播方法,将种子均匀的撒于畦面,种子间距约0.5厘米,播后进行浅覆土和盖草,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拔除杂草,每亩播种量为7.5-10公斤。一般在翌年1月中旬出苗,第1年实生苗细弱,采取勤浇薄施的原则,从2月中旬开始,每10-15天追施1次稀薄粪水,结合进行浇水。随着苗龄的增长,施肥量逐渐增加,其它管理参照鳞茎栽培。
2、鳞片繁殖 用无芽鳞片进行繁殖,用种量大,成本高,鳞茎长成商品周期长,生产价值不大。用有芽鳞片,在增施肥料和加强管理的情况下,其产量可达到下种量的1.8倍左右,但生产周期长,极少采用。具体播种方法参照鳞茎繁殖。
3、鳞茎繁殖目前浙贝母母生产基本采用鳞茎繁殖方法。
起种:产区为保证种栽质量,普遍建立种子田。于9、10月起种。
选种:浙贝母母种子起收后,进行分档,一般分为五档,即一号贝(俗称大贝),每公斤30个以下、二号贝每公斤30-40个、三号贝每公斤40-60个、四号贝每公斤60-80个、脚货等。选择鳞茎抱合紧的,不向外开张,没有破损、虫疤,一般二个芽,横径为4-5厘米。2号贝作种子田的种栽,其它作商品田的种栽。若2号贝作种不够时可用3号贝。
浸种:将种鳞茎用50%的多菌灵100克或60%的辛硫鳞乳油50-100克,加25公斤的水混匀,浸10分钟,稍晾干种植。
栽种: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最迟不超过10月下旬,先栽种子田,后种商品田。播法按行、株距要求,开沟播种,覆土后拉平畦面,盖草,防寒、保湿。
(三)田间管理
1、施肥 浙贝母母喜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有利于提高产量。施冬肥 一般播种时不施肥,于"冬至"前后施冬肥,以农家肥为主,适当施人粪尿、化肥,采用沟施方法,沟深3-5厘米,沟距18-22厘米,每亩施人粪尿1500公斤,加尿素、硫酸钾各0.5-1公斤,覆土整平畦面。7-10天后,再每亩施人粪肥1500公斤,棉仁饼75-150公斤,畦面整平后,每亩铺上猪、牛粪、厩肥2500-3000公斤。
施苗肥 苗出齐后,进行第1次追肥,每亩施人粪尿(四折)1000公斤,加尿素2.5-5公斤。于现蕾期进行第2次追肥,每亩施人粪尿(四折)1000-1500公斤,加尿素7.5-10公斤。
施花肥 浙贝母母植株摘花打顶后,4-5天,每亩施尿素2.5-5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碳酸氢钙10-15公斤,加水1500公斤施入。隔2-3天,每亩可撒施草木灰250公斤。
施追肥 5月上旬前后,每亩施尿素0.5公斤,鳞酸二氢钾50克,多菌灵100克,加水50公斤喷雾;隔5-6天,再喷一次,可推迟植株枯萎。
2、中耕除草 一般中耕除草与施肥结合进行,施肥前先中耕除草。中耕时勿伤浙贝母母芽头及幼苗,生育后期只能拔草,植株枯萎后,清除畦面杂草。
3、灌溉排水浙贝母母喜土壤湿润,天气干旱时,要及时灌水,采用沟灌方法,当土壤湿润后即停止浇水。遇暴雨或久雨后,及时疏沟排水。忌人畜践踏畦面,以防鳞茎腐烂。
4、摘花打顶 于3月下旬,花茎下端有1-2朵花开放时,选择晴天,于花茎5-10厘米处摘除。摘花以早为好,现蕾时摘花比盛花期摘花,鳞茎可增产17.1%;初花时摘花比盛花期摘花,可增产6.7%。
5、过夏 浙贝母母植株在5月上旬枯萎,到9月下旬前后再发根生长,这个时期称休眠期,也称过夏。此期很易造成鳞茎损失。过夏期鳞茎要求温度凉爽,湿度适宜,土壤含水量恰当,因此,要设法降低地温,使鳞茎处于凉爽状态。种子田要套种花生、豆类、瓜类、蔬菜、玉米等遮阴作物,确保浙贝母鳞茎的安全过夏。套种作物要注意收获期,应使作物在浙贝母母栽种前收获。
药典标准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性状]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黄棕色至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皱纹;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较光滑或被有白色粉末。质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或类白色,略带角质状或粉性;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浙贝片 为椭圆形或类圆形片,大小不一,长1.5~3.5cm,宽1~2cm,厚0.2~0.4cm。外皮黄褐色或灰褐色,略皱缩;或淡黄色,较光滑。切面微鼓起,灰白色;或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6~56μm,层纹不明显。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少见,副卫细胞4~5个。草酸钙结晶少见,细小,多呈颗粒状,有的呈梭形、方形或细杆状。导管多为螺纹,直径至18um。
(2)取本品粉末5g,加浓氨试液2ml与三氯甲烷2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8ml,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8.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 (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二乙胺(70:30:0.03) 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贝母素甲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贝母素甲0.2mg、贝母素乙0.15m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烧瓶中,加浓氨试液4ml浸润1小时,精密加入三氯甲烷-甲醇(4:1)的混合溶液40ml,称定重量,混匀,置80C水浴中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加上述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2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试品溶液5~1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用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分别计算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贝母素甲(C27H45NO3)和贝母素乙(C27H43NO3)的总量,不得少于0.080%。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
[性状]
浙贝母 为类圆形的厚片或碎块,有的具心芽。外皮黄褐色或灰褐色,略皱缩;或淡黄白色,较光滑或被有白色粉末。切面微鼓起或平坦,灰白色或粉白色,略角质状或富粉性。多质坚硬,易折断;或质硬,断面灰白色或白色,有的浅黄棕色。气微,味苦。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肺、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用法与用量]5~10g。
[注意]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