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
别名
中文学名:余甘子
拉丁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别名:称庵摩勒、米含、望果、木波、七察哀喜、噜公膘、油甘子、滇橄榄
概述
余甘子,属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其果鲜食酸甜酥脆而微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又名喉甘子、油柑子、庵罗果、牛甘果等。余甘子树耐旱耐瘠,适应性非常强,喜光喜温。产新时间:一月,二月。生长期1~3年。
余甘子树生长于海拔200至2300米的山地疏林,多见于日照强烈的向阳处,耐旱耐瘠,适应性极强,可在树上挂果保鲜6-8个月之久。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它超高光防护力与超强抗氧化力,维生素含量更是苹果160倍、柑橘的100倍,具有高效的美白力。
产地分布
产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中国野生分布在云南、广西、福建、海 南、台湾、海南、四川、贵州等省,江西、湖南、浙江等省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南美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部。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萼片膜质,黄色,长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长1.2~2.5毫米,宽0.5~1毫米,顶端钝或圆,边缘全缘或有浅齿;雄蕊3,花丝合生成长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长0.5~0.9毫米,顶端具短尖头,药室平行,纵裂;花粉近球形,直径17.5~19微米,具4-6孔沟,内孔多长椭圆形;花盘腺体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匙形,长1.6~2.5毫米,宽0.7~1.3毫米,顶端钝或圆,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浅齿;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半以上,边缘撕裂。
子房卵圆形,长约1.5毫米,3室,花柱3,长2.5~4毫米,基部合生,顶端2裂,裂片顶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1~1.3厘米,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长5~6毫米,宽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
余甘子树耐旱耐瘠,适应性非常强,喜光喜温。一般在年均温20℃左右生长良好,0℃左右即有受冻现象。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遇霜容易落叶、落花,甚至冻坏嫩枝条。对土壤要求不严,南方各类山地均可种植。以向阳山坡、梯田和园地栽培为宜。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遇霜容易落叶、落花,甚至冻坏嫩枝条。对土壤要求不严,南方各类山地均可种植。以向阳山坡、梯田和园地栽培为宜。
生长周期
1~3年
采收加工
产新时间:一月,二月。
性味功能
性味归经:
《中国药典》--果:甘、酸、涩、凉。归肺经、胃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根:淡,平。叶:辛,平。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绿色,有淡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长约Imm,果肉(中果皮)厚1-4mm,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维管束,干后裂成6瓣。种子6颗,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回甜。以个大、肉厚、回甜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由胞壁增厚的多角形细胞2-7列组成,细胞直径8-20μm。中果皮较广厚,为薄壁细胞组成,有维管束通过,薄壁细胞直径32-65μm,细胞内常有草酸钙柱晶和方晶等。内果皮为多列较小的石细胞组成,胞腔明显,层纹不甚清楚。
种植技术
[繁殖方法]:
用种子和嫁接繁殖。种子繁殖:春季播种育苗待苗木生长到70~100cm,可和优良品种进行嫁接。
嫁接繁殖:选取2~4年野生余甘子为砧木,取2年生的优良品种枝条为接穗,于2~5月间嫁接。成活后按行株距4mx3m或4mx4m移栽,1hm2种植600~825株。
[田间管理]:
每年春、夏和秋季各施一次肥,有条件地区应施复合肥或套种绿肥,以改良土壤肥力。平时要勤除杂草、松土和培土。
药典标准
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状]
本品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或墨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长约1mm。外果皮厚1~4mm,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干后可裂成6瓣,种子6,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
回甜。
[鉴别]
(1)本品粉末淡棕黄色。外果皮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方形,壁厚。种皮栅栏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断面观呈类长方形,排列紧密,直径53~96μm,壁极厚,孔沟细密,胞腔明显。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长条形,直径12~29μm,两端多圆钝,壁厚而木化,有的胞腔内含黄
棕色物。石细胞圆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7~75μm,壁厚,孔沟明显。草酸钙簇晶直径7~66μm,并可见草酸钙方晶。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加乙酸乙酯30ml振摇提取,取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余甘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9:9:3: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3.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30.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磷酸溶液(5:9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3nm。理论板数按没食子酸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没食子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25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pl与供试品溶液5~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没食子酸(C7H6O5)不得少于1.2%。
[性味与归经]
甘、酸、涩,凉。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
痛,口干。
[用法与用量]3~9g,多入丸散服。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