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枣
别名
中文名:拐枣
拉丁文名:Hovenia dulcis
别名
万寿果、俅江枳椇、鸡爪连、金钩梨、拐枣儿、臭杞子、鸡爪子、龙爪、鸡爪梨(客家话)、结篓子等
概述
鼠李科、枳椇属落叶乔木,高达10米多;嫩枝、幼叶背面、叶柄和花序轴初有短柔毛,后脱落。叶片椭圆状卵形、宽卵形或心状卵形。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苹果酸钾,经霜后甜,可生食或酿酒,俗称“拐角”;木材硬度适中,纹理美,供建筑及制家具和美术工艺品等的用材。分布陕西、江西、安徽、浙江、广东、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果实形态似万字符“卍”,故称其树为万寿果树。果实熟透可生吃,果肉多浆,无果核,种子裸露在果肉之外,味浆甜略有甘涩,亦可做汤,汤味独特醇香。
产地分布
产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北部也有分布。拐枣分布很广。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生长。
形态特征
高大乔木,高10-25米;小枝褐色或黑紫色,被棕褐色短柔毛或无毛,有明显白色的皮孔。叶互生,厚纸质至纸质,宽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心形,长8-17厘米,宽6-12厘米,顶端长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稀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常具整齐浅而钝的细锯齿,上部或近顶端的叶有不明显的齿,稀近全缘,上面无毛,下面沿脉或脉腋常被短柔毛或无毛.
叶花
叶柄长2-5厘米,无毛。二歧式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和腋生,被棕色短柔毛;花两性,直径5-6.5毫米;萼片具网状脉或纵条纹,无毛,长1.9-2.2毫米,宽1.3-2毫米;花瓣椭圆状匙形,长2-2.2毫米,宽1.6-2毫米,具短爪;花盘被柔毛;花柱半裂,稀浅裂或深裂,长1.7-2.1毫米,无毛。
果
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直径5-6.5毫米,无毛,成熟时黄褐色或棕褐色;果序轴明显膨大;种子暗褐色或黑紫色,直径3.2-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形
落叶乔木,高达10米多;嫩枝、幼叶背面、叶柄和花序轴初有短柔毛,后脱落。叶片椭圆状卵形、宽卵形或心状卵形,长8一16厘米,宽6一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常不对称,边缘有细锯齿,表面无毛,背面沿叶脉或脉间有柔毛。两义式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小,黄绿色,直径约4.5毫米;花瓣扁圆形;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果柄肉质,扭曲,红褐色;果实近球形,无毛,直径约7毫米,灰褐色。花期6月,果期8一10月。果实形态似万字符“卍”,故称万寿果。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开旷地、山坡林缘或疏林中;庭院宅旁常有栽培。
生长习性
拐枣适应环境能力较强,抗旱,耐寒,又耐较瘠薄的土壤。它喜欢阳光,多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溪边、路旁或较潮湿的山坡丘陵。常与其它常绿、落叶阔叶树种混生。如土壤深厚肥沃、潮湿,能迅速生长。
采收加工
果实未成熟好,果梗含有较多单宁酸;味涩酸难食。在冬季11月霜降后经过几次霜冻,果梗变为红褐时采摘。剪下果枝,储于阴凉处,后熟7到10天。即可鲜品出售,也可阴干压汁销售。还可以精加工,把果实剪下,去掉有斑点的果梗,扎成小把或单枝市售,供宾馆或酒吧客人食用。
性味功能
功能能治:风湿。种子为清凉利尿药,能解酒毒,适用于热病消渴、酒醉、烦渴、呕吐、发热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