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拔
别名
蔓性千斤拔、一条根、老鼠尾、吊马墩、吊马桩、金牛尾、箭根、钉地根、土黄芩、钻地风
概述
千斤拨,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上升,有时具匍匐根茎,连花序高8-30cm,粗1.2-2.5mm,圆棱形,被白色具节长柔毛,基部多少木质化。叶通常仅有3-4对,初时如莲座状排列,以后由于节间伸长呈交互对生,中部叶最大。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产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江西、福建和台湾。
国外分布:菲律宾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
直立或披散亚灌木。幼枝三棱柱状,密被灰褐色短柔毛。叶具指状3小叶;托叶线状披针形,长约0.6-1厘米,有纵纹,被毛,先端细尖,宿存;叶柄长2-2.5厘米;小叶厚纸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偏斜长4-7(-9) 厘米,宽1.7-3厘米,先端钝,有时有小凸尖,基部圆形,上面被疏短柔毛,背面密被灰褐色柔毛;基出脉3,侧脉及网脉在上面多少凹陷,下面凸起,侧生小叶略小;小叶柄极短,密被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通常长2-2.5厘米,各部密被灰褐色至灰白色柔毛;苞片狭卵状披针形;花密生,具短梗;萼裂片披针形,远较萼管长,被灰白色长伏毛;花冠紫红色,约与花萼等长,旗瓣长圆形,基部具极短瓣柄,两侧具不明显的耳,翼瓣镰状,基部具瓣柄及一侧具微耳,龙骨瓣椭圆状,略弯,基部具瓣柄,一侧具1尖耳;雄蕊二体;子房被毛。荚果椭圆状,长7-8毫米,宽约5毫米,被短柔毛;种子2颗,近圆球形,黑色。花、果期夏秋季。
生态环境
常生于海拔50-300米的平地旷野或山坡路旁草地上。具有偏热带性。是旱生植物。生于丘陵坡地、平原、砂地,为石质和沙质草原的伴生种,局部地段可形成群聚。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凉爽气候,耐严寒,耐旱,耐瘠薄,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的低温。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或微碱性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或分根繁殖。
种子繁殖:可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法,省劳力,根条长,权根少,产量高。春播3-4月中旬;秋播8月中旬,开沟条播,行距30-45cm。每1hm2用种量15kg左右。幼苗出齐后,分2-3次间苗,保持株距12-15cm。分根繁殖:即挖取洞未萌发的3年生根茎,切取主根留供药用,然后根据根茎生长的自然形状分切成若干块,每块有芽眼2-3个即可栽种。
生长习性
千斤拨喜温暖凉爽气候,耐严寒,耐旱。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或微碱性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人工栽培的千斤拔三年即可收获,一般在第二年采种完后即可收获。因为此时当地气温还比较高,阳光较为充足,采收回来的药材易晒干,存放不易发霉。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在冬天收获,此时药材的质量是最好,而且可错开农时。用勾机勾挖可取后药材根部。秋收回来的千斤拔,先除去地上基叶,用水洗去泥沙,再削去须根,摊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数十根扎成小把,装入竹篓或用打绞机打成捆,若不能及时出售,可置干燥处贮藏,注意防虫防霉。商品以足干、呈圆椎形、成条粗壮,棕红色,断面白色,显粉性,呈菊花纹,无阳枝、无虫蛀、无霉变者为佳。
形状规格
根长圆柱形,上粗下渐细,极少分枝,长30-70cm,上部直径1-2cm。表面棕黄色、灰黄色至棕褐色,有稍突起的根长皮乱及细皱纹,近顶部常成圆肩膀状,下半部间见须根痕;栓皮薄,鲜时易刮离,刮去栓皮可见棕红色或棕褐色皮部。质坚韧,不易折断。横切面皮部棕红色,木部宽广,淡黄白色,有细微的放射状纹理。气徽,味微甘、涩。以根条粗长、除净芦茎及须根、断面发白色者为佳。
性味功能
功能主治:
治风湿脚气,四肢关节酸痛。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行脚气。
②《药材资料汇编》:去风湿,止痛。
③《浙江天目山药植志》:驱风活血。治丝虫病。
真伪鉴别
木栓层为6-9列细胞。韧皮部约占根直径的1/3,无石细胞和纤维。木质部束9-10,木射线8-19列薄壁细胞,导管直径20-40μm,中央无木栓环。演粉粒多数,圆形,直径4-10μm,脐点未见,无层纹。
种植技术
田间管理:
在出苗期应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松土除草;每年追肥2-3次,6-7月为生长旺盛期,可追施人畜粪肥或硫酸铵或过磷钙等。除留种地外,抽出花序之前应剪去花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