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甲草
别名
火烧草、火焰草、佛指甲、半支连、铁指甲、狗牙半支、龙水草、回生草、禾雀舌、万年草、午时花、金枪药、狗牙瓣、小佛指甲、尖叶佛甲单、枉开口、鼠牙半枝莲、猪牙齿、土三七、养鸡草、关叶小石指甲。
概述
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dum lineare Thunb.[S.obtusoklineare Hayata]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cm。全株无毛。根多分枝,须根状。茎纤细倾卧,着地部分节节生根。叶3-4片轮生,少数对生或互生;近无柄;叶片条形至披针形,质肥厚,长2-2.5cm,宽约2mm,先端钝尖,基部有短距。聚伞花序,顶生,有2-3分枝;花细小,疏生,无梗;萼片5,线状披针形,不等长,长1.5-7mm;花瓣5,黄色,长圆状披针形,长4-6mm,先端急尖,基部渐狭;雄蕊10,2轮,均较花瓣短;鳞片5,宽楔形至四方形,上端截形或微缺;心皮5,开展,长4-6mm。菁葖果,成熟时呈五角星状。种子细小,卵圆形,具小乳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态环境
生于低山阴湿处或山坡、山谷岩石缝中。
生物学特性
喜阴凉、湿润环境,怕严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沙土较好,过粘或积水的地不宜栽培。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鲜用随采;或夏、秋两季,拔出全株,洗净,放开水中烫一下,捞起,晒干或炕干。
形状规格
根细小。茎弯曲,长7-12cm,直径约1mm;表面淡褐色至棕褐色,有明显的节,偶有残留的不定根。叶轮生,无柄;叶片皱缩卷曲,多脱落,展平后呈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2cm,宽约lmm。聚伞花序顶生;花小,浅棕色。果为蓇葖果。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性味功能
性味:
甘;淡;寒。
归经:
心;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主咽喉肿痛;目赤肿毒;热毒痈肿;疔疮;丹毒;缠腰火丹;烫火伤;毒
蛇咬伤;黄疸;湿热泻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扁平疣。
种植技术
繁殖方法:
撒种繁殖:
撒种主要适合于雨季或阴天进行,要求地势平坦,土壤疏松,已耕耙的湿润地块,做畦不宜过大,过大操作不便,将生长旺盛的茎叶剪成3~4cm,均匀的撒种在整好的畦内,撒种的茎叶间距大概1cm左右,用细土覆盖于似露非露程度后,进行喷灌,保持土壤湿润,约一周左右即生根,即可进入日常管理中。
扦插繁殖:
扦插适合于夏、秋两季进行,在地势平坦、疏松、湿润的已耕耙地块中,做畦划沟,沟距10~15cm均可,把生长旺盛的茎叶剪成10cm左右小段,扦插于沟内并填埋土,大约埋土3~4cm。把地整平后大水漫灌,灌水一定要足。每隔3d 1次,2~3次即可(据气温和地温而定)。
分株繁殖:
春夏季将茎叶切成6~7cm长的小段,撒在已耕靶整平的地面上,用三齿靶在土壤表面轻轻锄,使茎节呈半掩埋状态植入土壤,然后喷两遍水,保持土壤湿润,约一周左右即生根。佛甲草的扦插繁殖系数为1:20,即生长良好的1m2佛甲草可扩繁20m2。
管理养护:
栽植后,要求保持土壤湿润,及时补充水分,大概2~3d灌或喷1次水,2~3d植株即可恢复正常生长,便进行日常管理。因为佛甲草生长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抗病虫害。所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质地的土壤进行施肥,每次施15kg/667m2,全年大概施肥2~3次;根据不同的地温和气温,进行灌水,要求每次要灌透灌足,全年大概4~5次。在土壤上冻前,即11月20号左右,进行封冻水灌溉,以利于佛甲草在露地顺利过冬。第二年春季土壤化冻后,浇返春水并及时拔除田间杂草(2次到3次),以免田间杂草蔓延,操作不便。另外因为佛甲草生长速度快,地块的封闭性强,以免在日后操作时易踩坏植株,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佛甲草基本无病虫害,不需要进行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