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
别名
野兰、鹿骊、鬼油麻、和尚头、大头翁、独花山牛蒡、祁漏芦、禹漏芦
概述
本品为菊科漏芦属和蓝刺头属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纲目》谓:“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本草经疏》述:“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本经逢原》称:“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本草求真》载:“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本经续疏》曰:“漏芦,《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固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本草正义》云:“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
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河北、辽宁、山西,内蒙、河南、东北、甘肃、以河北产量最大。
形态特征
1、祁州漏芦,多年生草本,高(-6)30-100cm。根状茎粗厚,主根圆柱形,直径1-2cm,上部密被残存叶柄。茎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有条纹,具白色绵毛或短毛。基生叶有长柄,叶柄长6-20cm,被厚绵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为椭圆形,长12-25cm,贡5-10cm,羽状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深裂,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及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单生茎顶,直径约5cm;总苞宽钟状,基部凹;总苞片多层,具干膜质附片,外层短,卵形,中层附片宽,成掌状分裂,内层披针形,先端尖锐;花冠淡紫色,长约2.5cm,下部条形,上部稍扩张成圆筒形,先端5裂;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瘦果,倒圆锥形,长5-6mm,棕褐色,具四棱;冠毛刚毛状,具羽产太短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2、禹州漏芦,多年生草本,高约1m。茎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上部密生白绵毛,下部疏生蛛丝状毛。叶二回羽状分裂或深裂,上面疏生蛛丝状毛或无毛,下面密生白绵毛,边缘短刺;基生叶有长柄,叶生矩圆状倒卵形,长约20cm;上部叶渐小,长椭圆形至卵形,长10-20cm,基部抱茎。复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直径约4cm;头状花序长近2cm,外总苞片刚毛状,基部联合;内总苞片外层的匙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篦状睫毛;内层的狭鞭形至矩圆形,先端尖锐,中部以上有睫毛;花冠筒状,裂片5,条形,淡蓝色,筒部白色;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倒钟形,被茸毛,柱头2裂。瘦果,圆形,密生黄褐色柔毛;冠毛长约1mm,下部连合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态环境
祁州漏芦生于海拔390-2700m的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桦木林下。
禹州漏芦生于林缘、干燥山坡、草丛向阳处。
真伪鉴别
祁州漏芦根横切面:表皮常已脱落,后生皮层为数层至20余层棕色细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韧皮部较被广大,射线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和呈多股性排列,有时小形导管群将大形导管群分隔成数段,木射线常有径向裂隙。中央有时呈星状裂隙,其周围的细胞壁常木栓化。本品薄壁组中有油室分布,油室周围的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
此外,根头非腺毛多细胞,木化,完整的长0.5-4mm,直径20-30μm,顶端细胞甚长,盘曲或折曲,的基部处为5-9个短小类方形细胞;另一有种非腺毛基部扁平,上部有7-8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长300-450μm。禹州漏芦根横切面:后生皮层黄棕色。皮层细胞4-5列,切微延长,有分泌腔散在,内含棕色分泌物,内歧层细胞单列整齐。韧皮部有许多淡黄色纤维束散在,纤维细胞间隙内充满深棕色内含物。形成层成环。导和放射状排列,纤维束散在于薄壁组织中。
理化鉴别:
1、取祁州漏芦醇溶液(1g/ml) 1ml,加1%三氯化铁试液1滴,产生黄棕色沉淀。
2、取祁州漏芦醇溶液1滴于滤纸上,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亮蓝色荧光,再滴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呈黄绿色,荧光消失。
药典标准
本品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或扁片块状,多扭曲,长短不一,直径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纵沟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层易剥落,根头部膨大,有残茎和鳞片状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黄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状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微苦。
[鉴别](1) 本品横切面:表皮常已脱落,后生皮层为数层至20余层棕色细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韧皮部较宽广,射线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较多,大型导管群常与小型导管群相间排列;木射线常有径向裂隙,中央有时呈星状裂隙,其周围的细胞壁木栓化。薄壁组织中有分泌管分布,内含红棕色分泌物。
粉末棕色。网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33μm。分泌管长条状,直径24~68μm,内含红棕色分泌物。根头部非腺毛细胞甚长,木化,长0.5~4mm,直径20~30μm。后生皮层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壁稍厚,红棕色,木化和木栓化。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漏芦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丁酮(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31:69)为流动相,
待β-蜕皮甾酮色谱峰出峰后,用甲醇洗脱6分钟;检测波长为247nm。理论板数按β-蜕皮甾酮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β-蜕皮甾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