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别名
甘松香、香松、甘香松。
概述
本品为败酱科属植物甘松、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纲目》称:“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本草汇言》载:“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至和至美,脾之阳分用药也,与山柰合用更善。”《本草求真》谓:“甘松,虽有类山柰,但山柰气多辛窜,此则甘多于辛,故书载能入脾开郁也。”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四川阿贝藏族自治州.
形态特征
1、甘松;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有强烈松脂样香气。基生叶较少而疏生,通常每丛6-9片,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长6-20cm,宽4-10mm,先端钝圆,中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三出。聚伞花序呈紧密圆头状;总苞2片,长卵形;小苞片2,甚小;花萼5裂,齿极小;花粉红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基部偏突,雄蕊4,伸出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长约3mm,萼突破存。花期8月。
2、宽叶甘松;本种与甘松的区别在于:根茎密被叶鞘纤维;丛生叶长是匙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长达25cm,宽达2.5cm,基部渐窄而为叶柄。茎生叶下部的椭圆形至倒卵形,是部下延成叶柄,上部的叶无柄。花后花序主轴和侧轴多数不明显伸长。果实被毛。花期6-8月。
生态环境
甘松生于海拔3500-4500的高山草原地带。宽叶甘松生于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带或疏林中。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收,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沙,不可用水洗,以免损失香气。除去殖茎及细根,晒干或阴干。
贮藏养护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形状规格
本品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性味功能
味辛,甘,温。归脾,胃经。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效。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治牙痛,脚肿等症状。
真伪鉴别
根横切面:外财为数个同心性的木栓组织环,常脱落,仅剩下最内一圈。中柱维管束系统常有炸数个木栓组织环分割成2-6束,每束由数个同心性的木栓组织环包围部分韧皮部与木质部。根的较老部分,由于束间组织死亡裂开而互相脱离,形成若干个独立的束。木栓细胞含黄色或棕黄色挥发油。
根茎横切面:维管束成不连续的环状排列;髓部中心有石细胞群,石细胞类圆形;石细胞群周围有木栓组织不绕。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石油醚5ml,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浓硫酸数滴,显红棕色。
2、取本品粉末50g,提取挥发油。取挥发油0.1ml加乙醇2.4ml稀释,再加2,4-二硝基苯肼试剂0.5ml振摇后放置,析出橘红色沉淀。
应用鉴别:
甘松与山奈,均为芳香辛温之品,皆能暖中而善治心腹冷痛,且常二药伍用使药力培增。然山柰主入胃经,功专暖胃辟恶,甘松主入脾经,长于醒脾开郁。如《本草求真》讲:甘松、虽有类山柰,但山柰气多辛窜,此则甘多于辛。
药典标准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杂质,晒干或阴干。
[性状]本品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鉴别] (1)本品粉末暗棕色。石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偶见长条形,单个或成群,直径33~64μm,长可至200μm或更长,壁甚厚,无色,胞腔狭小。梯纹导管或网纹导管,直径7~40μm,小型梯纹导管成束,其旁有时可见细长的木纤维。木栓细胞多为不规则多角形,壁暗棕色,较
薄,内含黄色至棕黄色挥发油。基生叶残基碎片较多,细胞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淡黄色至棕色,直径20~31μm,长50~90μm,壁呈念珠状增厚。另一种碎片细胞呈长条形,长可达200μm,壁有时呈念珠状增厚。
(2)取本品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石油醚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松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松新酮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0.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四法)。
[含量测定] 挥发油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甘松新酮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甘松新酮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甘松新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量瓶中,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8mg的溶液,即得(10℃以下保存)。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50W,频率45kHz)1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1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松新酮(C15H22O3)不得少于0.10%。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和泥沙,洗净,切长段,干燥。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长段。根呈圆柱形,表面棕褐色。质松脆。切面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0.0%。
[含量测定] 同药材,挥发油不得少于1.8%(ml/g)。
[鉴别]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牙痛,脚气肿毒。
[用法与用量]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