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子

2025-01-07 14:29:16 内容管理员 8

概述

石龙子(Scincidae)约1,275种蜥蜴的统称。虽然世界各热带地区(以及北美温带地区)皆有分布但以东南亚及其附近岛屿上的种类为最多。典型者体呈圆柱形,头为圆锥形,尾长渐尖。最大者体长可达66公分(26时),一般不及20公分(8吋)。多隐匿地下或穴居:活动的下眼睑上有一适应地下生活的透明鳞片,使其钻穴时既能视物又能避免粗糙粒子伤害眼睛。其他种类可能有肢体不发达或完全退化以及耳鼓凹陷等怪异特征,有些种类则树栖或营若干程度的水栖生活。以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大型种类则以植物为食。卵生或卵胎生。

产地分布

石龙子的分布区域很广泛,国内分布于四川、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海南、香港。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

形态特征

石龙子,全长21cm。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骨片;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行。吻端圆凸,鼻孔1对,鼻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宽,有瞬膜;舌短,稍分叉。体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

生长习性

石龙子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行迅速。分布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

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

石龙子以鸟虫为食,擅长躲避人类,很难发现石龙子。

形状规格

石龙子为本品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似蛇有足,头扁尾长,形细。20~32cm约长,有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备者为雄体。入药为胜;色不全者多为雌性,稍次。

性味功能

破结,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①《本经》

②《纲目》 :"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相关选方:

①治小儿颓:蜥蜴一枚,烧灰,末,以酒服之。(《备急方》)

②治诸瘘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

化学成分:

全体含蛋白质、肽类、氨酸、脂肪。甘油酯中不饱和脂肪脂酸占总脂肪酸的80%,而油酸(oleicacid)占40%B-细胞含肾上腺素,葡萄糖原,皮质醇(Hydrocoritsi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