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吉利
别名
佛指甲、山油麻、野芝麻、芝麻响铃铃、狸豆、狗铃草、小响铃、野花生
概述
农吉利,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的全草。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积之功效。常用于痢疾,热淋,喘咳,风湿痹痛,疔疮疖肿,毒蛇咬伤,小儿疳积,恶性肿瘤等病症的治疗。
产地分布
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体高30-100厘米,基部常木质,单株或茎上分枝,被紧贴粗糙的长柔毛。托叶线形,长2-3毫米,宿存或早落;单叶,叶片形状常变异较大,通常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两端渐尖,长3-8厘米,宽0.5-1厘米,上面近无毛,下面密被丝质短柔毛;叶柄近无。
总状花序顶生、腋生或密生枝顶形似头状,亦有叶腋生出单花,花1一多数;苞片线状披针形,长4-6毫米,小苞片与苞片同形,成对生萼筒部基部;花梗短,长约2毫米;花萼二唇形,长10-15毫米,密被棕褐色长柔毛,萼齿阔披针形,先端渐尖;花冠蓝色或紫蓝色,包被萼内,旗瓣长圆形,长7-10毫米,宽4-7毫米,先端钝或凹,基部具胼胝体二枚,翼瓣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约与旗瓣等长,龙骨瓣中部以上变狭,形成长喙;子房无柄。荚果短圆柱形,长约10毫米,苞被萼内,下垂紧贴于枝,秃净无毛;种子10-15颗。花果期5月至翌年2月。
生态环境
生荒地路旁及山谷草地,海拔70-1500米。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形状规格
茎圆柱形,稍有分枝,表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茸毛。单叶互生,叶片多皱缩卷曲,完整者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暗绿色,下表面有柔毛,全缘。荚果长圆柱形,包于宿存花萼内,宿萼5裂,密被棕黄色或白色长毛;种子细小,肾形或心形而扁,成熟时棕色,有光泽。气无,味淡。
性味功能
味甘、淡,性平。清热,利湿,解毒,消积。
用于痢疾,热淋,喘咳,风湿痹痛,疔疮疖肿,毒蛇咬伤,小儿疳积,恶性肿瘤等病症的治疗。
真伪鉴别
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气孔上下表面均有,多为不等式,亦可见不定式,非腺毛多存在于下表皮,由2个细胞组成,长296~1550μm,宽23~40μm,壁薄,具疣突,正面观似单细胞毛,侧面观可见基部有一短的基部细胞,毛基部表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叶肉组织中有大的类圆形粘液细胞,直径40~50μm,遇钌红试液呈红色。茎(直径约2mm)的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细胞类方形或略切向延长,外被薄的角质层,非腺毛与叶表面所见者相似。皮层细胞3~5列,壁薄,具大的胞间隙,皮层外侧接近表皮处有粘液细胞存在,遇钌红试剂呈红色。内皮层明显。中柱鞘纤维束排列成断续的环带状,壁稍增厚,微木化。韧皮部窄。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组成,均木化。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明显纹孔。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40~50g,加含2%乙酸的乙醇250ml,冷浸4小时,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蒸去溶剂,所余溶液移入分液漏斗中,用2%乙酸洗涤原容器,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加氯仿少许于分液漏斗中,振摇,待分层后,弃去氯仿,酸层加入氨水,使pH=10,再用少量氯仿提取两次,以3/4氯仿提取液蒸干后,加稀盐酸少量溶解,再加碘化铋钾1~2滴,出现桔黄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2.薄层层析 取上项试验所余氯仿提取液,浓缩至少量,点样。斑点显桔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