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蜕
别名
中文名:蛇蜕
英文名:PERIOSTRACUMSERPENTIS.
别名:
龙子衣、蛇符、龙子单衣、弓皮(《本经》),龙皮、龙单衣、蛇筋、蛇附(《吴普本草》),蛇皮(《雷公炮炙论》),龙子皮(《别录》),蛇蜕皮(《药性论》),蛇壳、蛇退(《纲目》),龙衣 (《分类草药性》),青龙衣(《浙江中药手册》),长虫皮(《河南中药手册》),白龙衣(《山西中药志》)。
概述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蛇蜕的原动物极多,凡银白色或淡棕色者均可入药,目前商品多是动物游蛇科黑眉锦蛇ElaphetaeniurusCope、锦蛇E.carinata (Giinther)和乌梢蛇Zaocysdhumnades(Cant-or)等多种蛇类自然脱下的皮膜。
产地分布
主产于浙江温州、金华、兰溪,广西平乐、容县,四川江、达县、江津,江苏南通、镇江、苏州,福建宁化、漳州、上杭,安徽阜阳、六安,陕西安康、商雒,云南思茅、德宏等地,以浙江、广西产量最大,销全国并出口;此外山东、湖南、湖北、河北、河南等地亦产。
形态特征
1、黑眉锦蛇:全体呈圆柱形,长约1.7米。缺少附肢,也没有独立的颈部,躯干与尾部以腹面横裂状的泄殖腔孔为界。全身被复鳞片。头部为成对的大鳞。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宽比高大,外缘包至头侧,长为前额鳞长的一半。前额鳞与上眼前鳞的缝合线比和额鳞的缝线要长些。额鳞的长比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短。颅顶鳞的长比自吻端至额鳞前缘的长还要大些。鼻孔圆而大,位于两鼻鳞之间。颊鳞上缘椭圆形,长大于高。眼前鳞2片或3片,不与额鳞相接。眼后鳞2片,少数为3片,前颞鳞2片,个别有1或3片,上面一片甚小。后颞鳞3片,少数为2片,上唇鳞9片,偶有8片或10片者,第4、5 (或第5、6片)入眼。前颏鳞比后颏鳞稍宽而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下唇鳞11片,第7片最大。体鳞25-25-19行,少数有23-23-19行或26-25-19行。其外侧的7行鳞片光滑。余有微弱起棱。腹鳞233-259片;尾下鳞84-111对。背面呈橄榄色,有4条黑色纵纹。自颈向后呈绳梯状斑纹。每纹中间有1-2鳞长的间隙。梯状纹向后渐次缩小。体侧的黑色纵线在前呈不规则的黑斑点,到后半部黑斑渐次放大,成高约4-4.5鳞宽的黑色纵带,向后再渐次增高。黑带中间每隔4鳞有白色小点3-4个,垂直排列。至尾部成4条黑线,位于体侧及腹鳞外缘。尾背黄色,尾下及体侧淡黄色。头部褐黄色,从颊鳞至最后的两个上唇鳞的上半部呈黑色横斑,状如黑眉。上下唇鳞及前后颏鳞,腹鳞的前20余片均呈淡黄色。喜生活于家室内,以老鼠、麻雀、昆虫及蛙类为食。性凶暴,扰乱时昂首张口,"呼呼"发声。卵生,产卵在石块泥土底下,或房屋墙基的洞穴内。
2、锦蛇:陆栖的爬行动物,全长可达1.8米。头部比颈部稍大。眼亦大,其长径约为其眼的前缘至鼻孔的距离。高比眼下缘至上唇边还高。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看可以见到。鼻间鳞长宽略相等。前额鳞宽大于长,两鳞间的缝合线很明显的比鼻间鳞长。额鳞前方稍宽于后方。颅顶鳞宽大。前鼻鳞狭长,后鼻鳞宽广,鼻孔位于两鼻鳞之间而稍向后,鼻孔大,几与上下缘相接。眼前鳞2片,有时3片,极少为1片。眼后鳞2片。前颞鳞2片狭长;偶有3片者。后颞鳞3片短而宽。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7片最大。颊鳞1片,偶有2片者;下唇鳞10片,前5片与前颏鳞相碰。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体鳞23-23-19行。除最外一、二行鳞列光滑外都起棱。腹鳞215-226片,肛鳞2裂。尾下鳞84-101对。背面呈黄绿色,体鳞黄底黑绿,体之前半部有不规则的横斑纹。后半部没有黑色横斑;各鳞片因有黑缘的关系,故呈网纹状。腹面散生不规则的黑色斑纹,向后渐次增浓,至腹鳞前缘呈黑色。头顶黄色较浓。各鳞片间的缝合线均呈黑色。唇鳞黄色,各鳞片后缘黑色。喉及颈部下面黄色。高山及平原区域都极普遍,性活
泼,动作很快。以其他蛇类作食料,甚至吃自己的小蛇,亦吃鸟类的蛋及鼠类。有一股奇臭,无毒。
3、乌风蛇:陆栖的爬行动物。体极长,可达20米。吻鳞从背面观察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鳞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大,椭圆形,位于二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二第三片上唇鳞相接。眼前鳞二片,少数为3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片2。前颞鳞2片,少数为1或3片,后颞鳞2片,少数3片;前列的狭而长。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7片最大,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小鳞一对。下唇鳞10片,少数9片或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6-16-14行,少数为17-14-14行。从颈的后部起背中央有2-4行,鳞片起棱。由2行渐次增至4行。腹鳞186-205片。肛鳞二裂。尾下鳞101-128对。体背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二行鳞片呈黄或黄褐色,其外侧的二行鳞片则呈黑色纵线。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鳞灰白色。其后半部则呈青灰色。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间,常见于路旁草丛中,或近水边
生态环境
蛇生活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
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草-一蝗虫一一蛙(鼠) -一蛇-一鹰,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生长习性
蛇类喜居阴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枯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
性,到了冬天盘据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全年皆可收集,以3-4月间最多,从山区的地上或树上拾取,抖净泥沙,晒干,生用。
贮藏养护
置干燥处,防蛀。
形状规格
本品呈圆筒形,多压扁而皱缩,完整者形似蛇,长可达1m以上。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鳞迹菱形或椭圆形,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捍有润滑感和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以色白、皮细、条长、粗大、整齐不碎、无泥沙杂质者为佳。由蛇上剥下及受雨露侵蚀腐烂之皮不能入药。
性味功能
味咸、甘,性平。归肝经。主治祛风,定惊,解毒,退翳。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角膜出翳,喉痹,疔肿,皮肤瘙痒。
化学成份:含骨胶原。
药典标准
本品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 Cope、锦蛇Elaphe carinata(Guenther)或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春末夏初或冬初收集,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筒形,多压扁而皱缩,完整者形似蛇,长可达1m以上。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鳞迹菱形或椭圆形,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捏有润滑感和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检查]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通则2302)。
饮片
[炮制]
蛇蜕除去杂质,切段。
[性状]
本品呈圆筒形段状,多压扁而皱缩;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鳞迹菱形或椭圆形,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捏有润滑感和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检查] 同药材。
酒蛇蜕取净蛇蜕,切段,照酒炙法(通则0213)炒干。
每100kg蛇蜕,用黄酒15kg。
[性状]本品呈圆筒形段状,多压扁而皱缩;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鳞迹菱形或椭圆形,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捏有润滑感和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略具酒气,味淡或微咸。
[检查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咸、甘,平,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定惊,退翳,解毒。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疔肿,皮肤瘙痒。
[用法与用量]
2~3g;研末吞服0.3~0.6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