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2025-01-06 11:14:24 内容管理员 7

别名

中文名:溪黄草

拉丁文名:Rabdosia serra.

别名:

溪沟草、山羊面、熊胆草、血风草、黄汁草、溪沟草、香茶菜。

概述

黄草为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大,粗壮,有时呈疙瘩状,向下密生纤细的须根。茎直立,高达1.5(2)米,钝四棱形,具四浅槽,有细条纹,带紫色,基部木质,近无毛,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 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土黄连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产地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及台湾。

模式标本采自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下游。

形态特征

茎叶对生,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0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草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仅脉.上密被微柔毛,余部无毛,散布淡黄色腺点,侧脉每侧4-55与中脉在两面微隆起,在边缘之内网结,其间平行细脉多少明显;叶柄长0.5-3.5厘米,上部具渐宽大的翅,腹凹背凸,密被微柔毛。

圆锥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上,长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因而植株上部全体组成庞大疏松的圆锥花序,圆锥了毛序由具5至多花的聚伞花序组成,聚伞花序具梗,总梗长0.-5-1.5厘米,花梗长1-3毫米,总梗、花梗与序轴均密被微柔毛;苞叶在下部者叶状,具短柄,长超过聚伞花序,向上渐变小呈苞片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与总梗相等,苞片及小苞片细小,长1-3毫米,被微柔毛。花萼钟形,长约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间夹有腺点,内面无毛,萼齿5,长三角形,近等大,长约为萼长之半,果时花萼增大,呈阔钟形,基部多少呈壶状,长约3毫米,脉纹明显。花冠紫色,长达6毫米,外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长约3毫米,基部上方浅囊状,至喉部宽约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长约2毫米,先端具相等4圆裂,下唇阔卵圆形,长约3毫米,内凹。雄蕊4,内藏。花柱丝状,内藏,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成熟小坚果阔卵圆形,长1.5毫米,顶端圆,具腺点及白色髯毛。花、果期8-9月。

生态环境

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草丛、灌丛、林下沙壤土上,海拔120-1250米。

生物学特性

溪黄草属长日照植物,喜光照,在充足的阳光下,种子发芽良好,植株生长健壮;溪黄草怕积水、怕泥土板结,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种植,低洼积水土壤容易引起烂根。

生长习性

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草丛、灌丛、林下沙壤土上,海拔120-1250米溪黄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都能生长,常野生在溪边湿地、村边、沟边、田边及林下。溪黄草属长日照植物,喜光照,在充足的阳光下,种子发芽良好,植株生长健壮;溪黄草怕积水、怕泥土板结,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种植,低洼积水土壤容易引起烂根。

形状规格

茎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叶对生,常破碎,完整叶多叟缩,展开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300px,两而沿脉被微柔毛,叶柄长1-37.5px。聚伞花序具梗,由5至多数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狭卵形至条形,密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1.5mm,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夹有腺点;萼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等长;花冠紫色,长约5.5mm,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

性味功能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瘀消肿。

主治:湿热黄疽,胆囊炎,泄泻,疮肿,跌打伤痛。

种植技术

繁殖方法

育苗与移植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湿润肥沃的沙质壤土作育苗地,清除杂物后全垦或半垦,充分细土,并进行消毒。由于溪黄草种子细小,若畦土较实,整地时要用细河沙拌匀改良。苗床土团要细,畦面土要平,四周开沟,一般畦宽1.2米,沟深20~30厘米。溪黄草繁殖育苗可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

播种时间应选择在春季雨水充足、气温回升时或秋季果实成熟时进行,撒播或条播均可。播种时须用细泥粉或细沙按5~6:1比例与种子拌匀再播。播后复一层细河沙,上面再盖稻草,以保温保湿。播后即浇水,用细孔喷壶均匀喷洒浇透。出苗后施稀肥水1~2次,苗长至10厘米以上,具8~10片叶时可移植。

扦插繁殖

一般以用嫩枝扦插,插条可从留种地或大田里割取,选取健壮枝条,裁成长10~15厘米,具3~4个节,剪去基部叶片,留顶稍1~2对叶,下端斜剪成马蹄形切口。剪好的插条用生根粉浸泡处理,以保证有较高的成活率。苗床整好,开横沟,将插条斜依沟壁,上端露出土面为插条的1/4~1/3,复土压实。依次扦插第2行,扦插株行距4厘米x5厘米。扦插完后浇透水,上盖荫蔽度50%的遮阳网,防阳光直射。

插后常浇水保持湿润,一般在一周后开始发根,15天后可移植。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可把当年收获后的匍匐根茎(老头)集中密植,作为留种田,冬季需防寒保湿。翌年春天匍匐根茎上长出许多分蘖的新苗,用这些分蘖作种苗移植。

田间管理

大田施足基肥,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畦面耙细耙平,整好地后可移植。移栽时要切断幼苗主根,可使苗株产生更多的侧根,形成发达的根系,有利其生长。移栽应选择在阴天无风或晴天傍晚进行,一般按15厘米x20厘米或20厘米x20厘米的行株距种植,穴栽或开沟种植。植后复土压实,浇透定根水。溪黄草的整个生长发育期要注意肥水均匀,追肥要“前促、中控”,及时排水防涝,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防治病虫害。

追肥

移栽定植后10天,植株开始长出新根,此时要追施N肥一次,亩施尿素5公斤或薄施稀释的人畜粪尿,促根早生快发。移栽15~20天后再施稀人畜粪尿一次,每亩约1000公斤。以后每月施有机肥1~2次。植株封行后可改施颗粒复合肥1~2次,每亩施30公斤。每次收割后都要松土施肥,有利于植株的萌芽抽枝成活。

水分管理

幼苗移植后,早晚需淋水,早春则用地膜复盖,以保温保湿。苗期要注意浇水保苗,防止干旱,促进根系下扎,以利幼苗茁壮生长;植株封行后,耗水量增大,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在雨季,尤其是连续多天的大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引起烂根。

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松,田间无杂草,减少水肥消耗,保持田园清洁,防治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选择晴天或阴天土壤湿度不太大时进行。溪黄草的根系较浅,中耕宜浅。封行后,植株分枝较多,枝叶生长茂盛,中耕除草次数要减少,以免损伤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