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
别名
非洲蝼蛄、小蝼蛄、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崽、地狗子、水狗、都猴
概述
本品为蝼蛄科蝼蛄属动物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的全虫。《纲目》载:“蝼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鸣而飞,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飞翔。吸凤食土,喜就灯光,人药用雄。"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东北等地。
形态特征
1、非洲蝼蛄,成虫全体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体长2.8-3.3cm。头圆锥形,暗褐色,触角丝状,复眼卵形,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卵形,背中央有一条下陷的纵沟。前翅革质软短,黄褐色。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前足发达,扁铲状;中足较小;后足长大,腿节发达,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柔软,尾毛1对。
2、华北蝼蛄,与前种的主要区别是体形较大,体长3.9-4.5cm,体色略浅,腹部圆筒形,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活动的刺1根,有时消失。数量较少。余同前种。
生态环境
栖息于庭院、田园及潮湿处,尤其是在大量施用过有机肥料的地方,多而密集。昼伏夜出,有很强的趋光习性。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在夜晚用灯光诱捕,或翻地时捕捉。捕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形状规格
1、非洲蝼蛄,虫体多断碎,完整者长2-3.3cm,宽4-10mm。头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有光泽;翅膜质多破碎,足多碎落,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3-4根。腹部近纺锤形,有节,皱缩,呈浅黄色。质软蝗碎有特异臭气。
2、华北蝼蛄,体型稍大,长3.9-4.5cm,体色稍浅,腹部圆筒形,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1根。
性味功能
味咸,性寒,小毒。膀胱,小肠,大肠经。具有利水通淋,消肿解毒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石淋,瘰疬,恶疮症状。
化学成分:
蝼蛄机体组织中含15种氨基酸,主要有精氨酸(arginine),胱氨酸(cystine),组氨酸(histidine),赖氨酸(lysine) ,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及微量的亮氨酸(leucine)等。前肠中有牛磺酸。中肠中含淀粉酶(amylase),α葡萄糖苷酶(a-glucosidases),如麦芽糖酶(maltase),松三糖酶(melezitase),蔗糖酶(sucrase)及海藻糖酶(trehalase)。尚有β-半乳糖苷(β-galactoside),β-果糖甙(fructoside),胰蛋白酶样蛋白酶(trypsin-likeproteinase),凝乳酶(chymosin,rennin),氨肽酶(aminopeptidase),氨基三肽酶(aminotripeptidase),氨基乙酰基-L-亮氨酸二肽酶(glycyl-L-leucinedipeptidase) 脂酸酶(lipase)等。
真伪鉴别
蝼蛄、蟋蟀主治功用相同,蟋蟀利水,较蝼蛄过之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