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
别名
狗熊胆、熊瞎子胆。
概述
能科黑能属黑能Slel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棕熊属棕能Ursus aitctos Linnaeus含胆汁的胆囊或干燥胆汁。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曾收载。1985版后删除。
产地分布
熊的分布区极为广泛,我国大部分森林区都有野熊。熊胆以云南的滇西地区,四川的川西地区,西藏拉萨以东地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兴安岭为主产区。过去以云南的兰坪、维西、丽江、中甸产量大,质量好。甘肃、陕西、青海、湖北、湖南、广西也有一定的产量。黑熊,我国以外,尚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系各国、中印半岛、日本、朝鲜及西伯利亚东南部。棕熊遍布欧亚大陆及日本、北美洲。现在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都有喂养数百只至近千只养熊场多处,生产引流熊胆。
形态特征
1.黑熊:大型林栖兽类。成兽体长1.5~2m,体重130~250kg。身体肥大,头宽吻短,耳大长圆颈部两侧的毛特长,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五趾,有爪,前爪稍长于后爪。前足腕部肉垫大,与掌垫相连,后足跖部肉垫肥厚,内侧无距毛,尾极短。全身被黑毛,有光泽,面部毛棕色,下颏白色。胸部有倒人字形白斑,是黑熊的一个重要标志。黑熊在我国有4个亚种:
(1)北方亚种S.T.ussurlcus Heude分布于东北、华北。
(2)西南亚种S.T.mupinensis Heude分布于西南、西北,
(3)喜马拉雅亚种S.T.lianiger Pocock分布于西藏、云南
(4)台湾亚种S.T.formodanus Swinhoe分布于台湾。
分布于北方的体大,毛长而厚,有假冬眠习性。分布于南方的体小,毛短而光泽,一般无冬眠性。
2.棕熊:体型比黑熊大。成兽体长2m左右,体重200~300kg。头阔而圆,吻长、鼻宽、耳圆。肩隆起、尾短、四肢粗壮,各具五趾,有爪,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前足腕部肉垫小,与掌垫不相连后足跖部肉垫宽厚,内侧具有距毛,背部被棕黑色毛,腹部毛色较浅,头部毛棕褐色,面部毛短、栗棕色,下颏棕色、四肢黑色。成兽胸部没有倒人字形白斑。
棕熊在我国有4个亚种:
(1)北方亚种(人熊)U.A.beringianus Middendorff分布与东北北部,毛黑褐色。
(2)东北亚种(马熊)U.A.aslotus Gray.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毛棕色。
(3)天山亚种(雪熊)U.A.sabellinus Horsfield分布于新疆、西藏,毛土黄色。
(4)西藏亚种(马熊)U.A.prinosus Blyth分布于西南、西藏,毛棕黑色。
分布于北方的体较大,分布西南的体较小。阿拉斯加的棕熊成兽体长可达3.2m,体重700kg。
生态环境
熊在海拔数百米至3800m的高山均能生活,主要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东北的柞树林和南方的热带雨林均能栖息。居于石洞或大树洞中。棕熊有夏天上山、冬天下山的迁移习性,夏季在海拔4000m的灌丛有踪迹,冬季喜在温暖的阳坡筑洞穴。我国各地动物园都有饲养。20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四川、黑龙江、吉林等省已建立养熊场。
生长周期
熊食性杂,多在早晨6~8时觅食,以野菜、野果、植物嫩枝、幼叶、树根为食,最爱吃蜂蜜。有时也吃昆虫、鸟卵和地老鼠等小型动物。此外,还盗食水果、小麦、玉米、青稞等农作物。平时独居,能爬树、游泳,白天活动。视觉差,听觉和嗅觉灵敏,能直立行走,一般不伤人。夏季配偶时雌雄同居。雌熊妊娠期6~7个月,冬季生育,每胎产仔1~3仔,以2仔为多。3年后性成熟,6岁母熊能生殖,15岁发育完全。熊寿命30~60年。
采收加工
过去,野熊四季都可猎捕。北方多数在冬季或春初趁熊假冬眠时,寻找熊窝进行狩猎;南方多在夏秋季节,熊盗食农作物时进行捕杀。现野生熊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随意捕杀。野熊熊胆的加工猎获熊后,立即割取胆囊,扎紧上部囊口,剥去油脂。为防胆囊皮渗漏,可用明火从底部稍微燎烧下,或用开水烫1~2分钟,然后置阴凉通风处吊干,干后称“吊胆”,胆汁聚集在囊皮底部。鲜胆吊5~7天后,趁囊皮尚软,胆汁浓稠时,用南片木板夹为扁平形,夹扁定型后,晾至全干,称“扁胆”,胆汁扁平分布于囊皮两面。鲜胆加工为干胆,鲜折干率,夏秋4:1,冬春3.5:1,干燥方法也可用干石灰与鲜胆囊共吸干水分。但切忌火烤、日晒,以免胆汁腐臭。关于野熊猎捕,1988年国家公布,野熊已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不可随意捕杀。活熊引流胆汁。取胆汁应为成年活熊,多以铁制单笼关养。以瓜、菜类青词料、粮食类精饲料卵、乳类或动物荤饲料及盐、钙类添加饲料喂养。可取胆汁的成熊,由兽医注射麻醉剂后,行胆囊插管术。在胆囊底部切口,插人直径1cm的导管,皮肤外留固定导管10cm,缝合,术后约20天可拆线。体夕导管供放取胆汁之用。取胆汁时操作,一人在笼前喂食,一人在笼下解开导管扎口,胆汁流入盛器,取毕后擦消毒液扎紧导管。通常一只熊每天可收胆汁3~4次,每次取量5~20m。将胆汁集中后,放在干燥箱内低温烘干成粉块或粉末,即为成品。
贮藏养护
置阴凉、干燥处。忌潮湿,忌日晒。遇潮遇热要发软变质。放在石灰缸内封闭贮存为好。净胆仁用玻璃瓶或瓷瓶密闭放在阴凉干燥处或冷藏存放。
形状规格
形状 :
熊胆外形分两种,吊胆形似北方的“旱烟袋”,扁胆形似上海豆制品“素火腿”。外观灰棕色至黑褐色,囊皮薄皱,微有皱褶纹,撕裂时呈纤维性,整只干胆手捏有清脆响声。囊内胆仁金黄色称“金胆”,黄绿色称“菜花胆”,黑色称“墨胆”。干燥胆仁块粒形似碎玻璃,质松酥脆半透明,有光泽指甲挤压即碎成粉。也有硬膏状或软膏状。近闻清香,微有狗腥气。口黏舌不黏牙,味浓苦而回味甜,有明显的清凉窜喉及钻舌感。
引流熊胆粉,为不规则碎片状或粉未状,黄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带绿色。呈半透明,有玻璃光泽质脆,易吸潮,味苦微甜,有黏舌感。
质量:
以个大、皮薄、仁多、色黄亮、质松脆、味苦回甜、有钻舌感者为佳。正常含水量应在15%以下灰分7%以下。
主要成分为胆汁酸,其中含牛磺熊去氧胆酸约20%。
规格:
现行规格一般分金胆、菜胆、墨胆、净胆仁。云南分一等50g以上、二等35q以上、三等35q以下黑龙江分1~3等及混统装。20世纪80年代后有引流胆粉,分散装、瓶装。
历史规格
按产区分
1.云胆:胆囊皮壳薄、灰褐色,多为扁片状椭圆形扁胆。也有加工为吊胆。如西藏产基本上为吊胆。云胆为西南地区的典型,根据胆仁色泽分为:
(1)金胆胆仁黄色,又称“琥珀胆”。这类色泽一般猎取于夏秋之季。此时熊体肥壮、胆汁较多、色素清淡。
(2)菜花胆:胆仁黄绿色。一般猎取于春初,熊进食尚少,胆汁分泌缓慢,色素较深。
(3)墨胆:胆仁黑色或墨绿色,又称“铁胆”。一般猎取于冬天,熊假冬眠之时,熊因停食,胆汁消耗不大,色素很深。
2.东胆:胆囊皮壳稍厚,黑褐色。多为上部狭细,中间空壳,下部钝圆形吊胆,也有加工为扁胆。
东胆为北方地区的典型,根据胆仁色泽分为:
(1)铜胆:胆仁黄色,质硬而脆,光泽较差
(2)金墨胆:胆仁乌黑光亮,松脆,又称“铁胆”
(3)油墨胆:胆仁黑而软润,稠膏状。
熊胆按色泽区分,南方多金胆,北方多墨胆。色泽与熊的食物,捕猎季节有一定关系。商品习惯以金胆为优,但是熊胆在药理上究竟是色素淡好,还是深好,还没有找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性味功能
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用于热病惊痫,小儿惊风,目赤,黄疸,胆囊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痔疮肿痛。
真伪鉴别
熊胆因产量少,见到实物机会不多,鉴别真伪比较复杂。过去仅靠少数人经验鉴别,现在虽然可用显微、理化、薄层层析等方法检验,但这些鉴别方法受具体条件限制,还不能普及。所以继续使用经验鉴别,尚有必要。
1.原只熊胆检验
(1)吊胆呈囊状,上细狭下宽圆,大小不一,长10~20(~25)cm,胆仁沉积于呈钝圆形,上中段胆皮空虚皱褶。扁胆呈扁平形,上狭下宽,大小不一,长10~20cm,宽5~10cm,厚0.5~1.5cm,胆仁平布于囊内,囊皮有皱褶或微皱褶。如外形有异,皮光滑无皱褶,防伪制。
(2)整只胆闻之有特异的熊胆气(狗腥气),胆身长、囊皮薄,囊皮横撕断面有维丝状,囊皮外色灰褐、黑褐、棕褐有光泽,有的油润光亮,右下部有云状彩纹。伪品牛、羊、猪胆,外形略同,但无狗腥气,胆身较短,囊皮厚,无光泽、无彩纹。
(3)整只干燥熊胆,内仁松脆,似琥珀,手捏之有飒飒响声(膏状油胆例外)。其他动物胆软或坚硬不酥脆,牦牛胆干后硬而不脆,并易回软。
2.胆仁检验
(1)真品熊胆仁,为金黄、棕黄、棕褐、黄绿、绿褐、黑褐、乌黑等多种色泽。碎块形似碎玻璃,有光泽。牛、羊、猪胆仁多数为菜绿色,很少有黄、黑两种。猪胆仁有棕褐色,光泽较暗淡。小檗碱(黄连素)等植物浸膏,掺和牛羊胆、蔗糖伪制品,呈深黄棕色或标黑色块状硬。
(2)真品干胆仁,质地酥脆,小块颗粒用指甲可压碎成粉,并有轻微飒飒响声。其他动物胆或伪制品,质坚或质软,不易压碎。
(3)真品粉末少许,置手掌上,用手指沾水搓揉,有特异清香气。而羊胆有羊膻气,牛胆有微腥气,牦牛胆有浓腥气,猪胆有恶腥气。掺胆汁伪制品有微气或霉臭气。
(4)真品以舌尝之,味浓苦而回味甜,微腥而清香,且有清凉而持久的钻舌感。其他动物胆味苦腥臭,不回甜,不清香。伪制品先甜而后苦或纯苦,无清凉感。
(5)真品口嚼黏舌而不黏牙,溶化快,渗透力强,苦味可扩展至喉咙。牛、羊、猪胆黏牙,溶化慢。牛、羊胆少尝味甜,多尝始苦,扩散性小。猪胆苦味重但苦味局部,入口恶心欲呕吐。伪制品口嚼黏牙,有的糖分浓重。
(6)真品粉末用蒸馏水化开,点入大眼角,苦味可通过鼻泪管扩散至鼻腔。其他动物胆或伪制品渗透力不强。
(7)真品粉粒撒在水面,先快速盘旋后溶解,放出黄色色素多而快,呈线状下垂,逐渐扩散,无不溶物或少有不溶物,水溶液微黄清澈。牛羊胆也缓慢旋水,放出色素少,不溶物变为白色絮状物。猪胆溶解和溶出色素比牛羊胆快而多,比熊胆则慢而少。水溶液呈茶褐色,较浑浊。小檗碱(黄连素)浸膏或粉,水溶解下沉色素黄线断续,浑浊扩散。不溶物为植物性粉末。
(8)真品粉粒用火燃烧,起油泡而无明显腥气。牛、羊、猪胆火烧起泡,产生烧骨胶的臭气。掺少量植物细粉或浸膏,火烧也起泡,有焦烟气。纯植物或浸膏不起油泡。
(9)用水合氯醛透化装片显微镜检,如有植物性掺伪可见明显植物粉末组织。
(10)真品胆仁细粉,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白色荧光,牛、羊胆显黄棕色荧光。用冰醋酸溶液溶解,熊胆易溶,呈黄色澄清溶液,显黄白色荧光,牛、羊胆则显蓝色乳浊荧光
(11)真品胆仁主含胆汁酸、多种氨基酸、胆甾醇及胆汁色素。用氢氧化钾溶解,加盐酸、乙醚等试剂提取,可得去氧熊胆酸及去氧鹅胆酸。去氧熊胆酸(Ursodesoxy-choli cacid C24H4004)可达70%以上,为熊胆的特殊成分。熔点202℃,旋光度+57.07,可与其他动物胆相区别。引流能胆汁的去氧能胆酸含量没有自然熊胆高。
(12)掺伪物或伪制品,已发现的有牛、羊、猪胆或其他动物胆。植物掺伪或伪制品有小碱(黄连素)等细粉或浸膏、芦荟、蔗糖、粟米淀粉及其他杂物。伪品的外囊皮有牛胆囊、猪胆囊及猪膀胱及动物肠管仿制。
伪品:
1.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 Raffles的胆囊。分布于印尼及中印半岛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云南有少量分布,体型较黑熊小。部分养熊场有少量喂养。北极熊(白熊)Thalassarclos maritimus Phipps含胆汁的胆囊,分布于北极圈及附近地区,栖于海岸,体型大。
这两种熊的胆囊能否入药,没有记载。
2.伪制品常见伪品有黄牛、水牛、牦牛、山羊、绵羊、猪及骆驼等动物的胆囊及胆汁干燥品。性状见真伪鉴别。
3.掺伪品真熊胆如掺人少量混杂品,以水溶解色素线条断续下沉,溶化较慢。
发展前景
熊胆的药用,早在《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熊胆作为较常用药材,始于《唐本草》。熊胆,历代以来作为清热,镇痉,明目,杀虫的稀有药品,使用以入成药为主,是梅花点舌丹、万应锭、八宝眼药等中成药的原料。近代又用于“救心丹”等配伍,销铤扩大。原来的熊胆,来源于动物杀取,货源紧缺,价格昂贵,伪品很多。我国幅员辽阔,黑熊、棕熊南北分布,是资源比较多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前,熊胆除了自用,尚有部分出口。当时,估计全国年产销量最多在500kg以内。作为贵重药材,其产量或用途,均小于香。70年代后,随着中成药工业发展,熊胆用量增加。而野能资源潮少,熊胆供需矛盾突出,曾从香港、泰国等地进口,价格大幅度上涨。80年代初,少数不法分子,以猪、牛等动物胆,加蔗糖、小檗碱(黄连素)粉等仿制成假熊胆,销售给药厂。经卫生部门检查,打击取缔后,伪品少了。真品无货,价格继续上升。商品经济促使野熊家养的科研发展。80年代中期,吉林、云南、四川野熊分布地,开展野熊家养,活熊取胆的试验,很快获得了成功,在全国许多省,出现养熊场或养熊专业户。而且是一哄而起,形成一股养熊热。因为缺乏市场调查,信息指导,盲目发展造成一二年后熊胆粉滞销积压,90年代初,全国积压引流熊胆粉1万kg以上。根据全国药用生产情况估计年销量在1000~2000kg足够,因此,引流熊胆应在保健品、化妆品,日用品等方面寻找新用途。现在许多养熊场已采取压缩养殖或转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