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别名
苏薄荷、仁丹草等。
概述
薄荷为常用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薄荷入药历史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华陀《丹方大全》中的鼻病方等多处提及薄荷入药治病;《唐本草》有:"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的记述。明代《本草纲目》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莳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说明薄荷至少有400年的栽培历史,苏薄荷为优良品种。据载,薄荷最早产于我国,后转入埃及、苏联、朝鲜、日本,18世纪中叶传到英国、法国、意大利、巴西等国。我国薄荷,一直畅销东南亚地区及英、美等国家。据传,泰国有将龙脑薄荷装入锦盒作为高级礼品馈赠的风俗。30年代,江苏太仓种植薄荷约6000亩,每亩产薄荷油3-4公斤,年产量2000公斤。1938年国内薄荷油市价,1公斤相当于大米100公斤,外销薄荷脑每磅3.2美元。抗战期间,薄荷外销中断,价格猛跌,农民罢种,1945年,薄荷面积仅剩百亩。至解放前夕,薄荷生产又得以恢复。
产地分布
薄荷在我国分布较广,家、野皆有,以家种为主。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广东;云南、福建、河北、河南亦有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有引种。主产于江苏南通、海门、太仓;江西吉安;浙江笕桥、淳安、开化、余杭;四川中江、南川;安徽六安;河北安国。以江苏太仓出产的薄荷质量最佳,称为"苏薄荷"。
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90厘米。根茎细长,达60-80厘米,白色或白绿色,稍圆略呈四方形,且中空,有节,每个节上能生出分枝并有须根。地上茎直立或葡匐地面,中空,四棱形。叶对生,叶片卵形或长圆形,两面有毛,叶背有透明腺点,边缘有锯齿。轮伞花序腋生;花冠唇形,白色、紫色或淡红色;雄蕊4枚。小坚果椭圆形。熟时呈黄褐色,极细小。薄荷品种不同,其茎、叶色也不同,通常有绿色、黄绿色、紫色等。龙脑薄荷以茎上部天然扭曲呈螺旋上升,枝梗红褐色,节间短,叶较肥厚,香气浓郁而区别于其它品种。
生态环境
薄荷多栽培于海拔300-1000米,温暖,湿润,向阳,地抛平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和壤土。野生薄荷多生于小溪边、路旁及山野湿地。
生物学特性
薄荷为长日照植物,具有喜温暖、湿润的特性,要求光照充足。雨量分布对薄荷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生长初期和中期降雨有利于植株生长,现蕾开花期要充足阳光和干燥天气。阳光充足不但可促进开花,而且有利于薄荷油、薄荷脑的积累。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pH5.5-7.5或中性砂质壤土为好。酸性过度,土质过粘过砂生长不良,对土壤中氮、磷的含量要求严格。生育过程可分为幼苗生长,分枝繁茂、孕蕾开花、休眠越冬4个时期。幼苗生长期(包括返青):地下茎在土温2-3℃时发芽,早春幼芽可忍受-8℃的低温。幼苗生长需有足够的水分。
分枝繁茂期:幼苗叶腋中长出新枝进入分枝繁茂期。生育最适宜温度25-30C生理活动旺盛。当温度超过35℃时,生长速度减慢。
孕蕾开花期:夏秋于枝条上部叶腋间形成花蕾,对光照的反应敏感,温度高,光照充足,能提高产量和油、脑含量。
休眠越冬期:当温度低于10℃时,地上部分停止生长,逐渐衰退,地下根茎进入休眠越冬。生长习性
薄荷为长日照植物,具有喜温暖、湿润的特性,要求光照充足。
生长习性
薄荷为长日照植物,具有喜温暖、湿润的特性,要求光照充足。
生长周期
茎繁殖1年产2茬。
采收加工
1、采收广东、广西温暖无霜地区1年可收3次,即芒种、大暑、霜降3个时期。四川、云南、贵州等省1年可收2-3次,两次在大暑、霜降,3次在夏至、处暑、霜降。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省1年收2次,在大暑、霜降。山东、河北1年也收2次,在小暑、霜降。辽宁、吉林、内蒙古地区每年收割1-2次,1次在白露至秋分,2次头刀在小暑,二刀在霜降。具体收获时期应根据薄荷植株成熟特征、含油量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灵活掌握。成熟时植株叶片变深绿色,茎部叶片枯黄或脱落5-6片,上部叶片下垂,折叶易断,开花未盛,每株由下往上开至3-5节时即可收获。或者取一定鲜叶蒸油,达到本品种含油量即可收获。如收割前久旱不雨,植株停止生长,或发生严重的病害无法治疗时也可提前收获。末刀薄荷收获时天气渐冷,宜在花蕾期或叶片渐厚,叶面发亮时割取。
收割时间:以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采收为好。以12-14时采收,含油量最高。
收割方法:1年收3次的地区,头刀离地面2厘米(留2-3)割下,二刀比头刀再多留1-2节,三刀可齐地割下。头刀不能留茬过高,过高则芽量多,生长细弱易倒伏,通风不好易得病害;二刀天气炎热,留茬过短,萌芽易受害。1年收割2次,头刀离地面2-3厘米时割取,二刀齐地割下。1年收1次,齐地割下。总之,收割时留茬高矮应根据品种、气候、土壤肥力等因素灵活掌握。
2、加工收割的鲜薄荷,立即摊在地上晾晒,每隔2-3小时翻动1次,至7-8成干时,停晒回润,自茎部扎成小把,然后将梢部向内,茎部向外,互相压叠,叠成圆堆形或长堆形,上压木板及石头,压至2-3天,使其干燥一致。小把压扁压紧后,再翻堆晒1天,即得全干草,待回润后再打成大捆。
贮藏养护
薄荷一般为压缩打包件,每件45公斤。贮于阴凉干燥避光的仓库内,温度28℃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1-13%。本品含挥发油,易散失气味,易虫蛀,受潮易生霉。生霉品出现霉斑,香气散失;水分过少,失润干枯,亦影响质量。危害的仓虫发现有印度谷螟、多蜷缩在茎叶部位,常见虫丝、排泄物粘附。储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年左右,受潮发热,应及时倒垛摊晾,或翻垛通风,不能曝晒。
形状规格
药材性状:薄荷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厘米,直径0.2-0.4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绒毛,节间长2-5厘米;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厘米,宽1-3厘米;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绒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规格标准:
商品通常分头刀薄荷与二刀薄荷。头刀薄荷枝条肥壮,叶较少,多用作提取挥发油;二刀薄荷枝条较细,叶较密,多供药用。均以干燥、条匀、叶密、香气浓郁、无根、无杂质者为佳。薄荷油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明的油状液体,在温度稍低时有大量无色结晶析出,有强烈香气,味初辛后凉。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有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主要成分:
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薄荷脑、薄荷酮。还含有乙酸薄荷酯、柠檬烯、莰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等。
主要药理作用:
薄荷脑、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后者作用较强;用小鼠作试验,对离体小肠,薄荷精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薄荷脑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对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疗作用。
药典标准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鉴别]
(1)本品叶表面观: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约至90μm,柄单细胞;小腺毛头部及柄部均为单细胞。非腺毛1~8细胞,常弯曲,壁厚,微具疣突。下表皮气孔多见,直轴式。
(2)取本品叶的粉末少量,经微量升华得油状物,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滴,即变紫红色。
(3)取本品粗粉1g,加无水乙醇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薄荷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薄荷脑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40%硫酸乙醇溶液,在8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叶不得少于30%。
水分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四法)。
总灰分不得过11.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通则2302)。
[含量测定] 挥发油取本品约5mm的短段适量,每100g供试品加水600ml,照挥发油测定法
(通则2204)保持微沸3小时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0%(ml/g)。
薄荷脑 照气相色谱法(通则0521)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