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

2024-12-09 14:56:32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中文名:鹿角

拉丁文名:Cornu cervi

英文名:Deerhorn,Antler

概述

本品为鹿科鹿属植物梅花鹿、马鹿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梅花鹿角”、“马鹿角”、“鹿角脱盘”。《纲目》记载:“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本草经疏》称:“鹿角,生角则味咸气温,惟散热,行血消肿,辟恶气而已。咸能人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故主恶沧痈肿,逐邪恶气,及留血在阴中,少腹血结痛,析伤恶血等证也。肝肾虚,则为腰脊痛,咸温入肾补肝,故主腰脊病。属阳,补阳故又能益气也。”《本经》谓:“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别录》云:“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孟诜曰:“妇人梦交者,鹿角未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

形态特征

1、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2、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梭,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3、鹿角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生态环境

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或高山的森林草原。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一般于冬季或早春连脑骨一起砍下称“砍角”,或自基部锯下,洗净,风干;或在春末拾取自然脱落者,称“退角”.

炮制:

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

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

性味功能

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功效。治于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痈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等症。

化学成分:

鹿角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另含氨基酸,内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

药理作用:

对乳腺增生的影响,抗骨质疏松作用,抗炎作用。

药典标准

本品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多于春季拾取,除去泥沙,风干。

[性状]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

与第三枝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棱,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气微,味微咸。

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鹿角脱盘 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浸出物]取供试品横切片约10g,粉碎成中粉,混匀,取约4g,精密称定,置烧杯中,加水9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1小时(随时补足减失的水量),趁热滤过,残渣用热水10ml洗涤,滤过,合并滤液,转移至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