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别名
山萸肉、山芋肉、山于肉、枣皮等。
概述
山茱萸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以其补力平和、壮阳而不助火,滋阴而不腻膈,收敛而不留邪等特殊功效而被历代医学所喜用。本品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山茱萸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张仲景以山茱萸为君创制金匮肾气丸,对后世启发很大。如六味地黄丸,增损续断丸,左归丸,右归丸,草还丹,来复汤,固冲汤,及多种加减地黄丸等等,乃一脉相承,衍化而生的。
梁·《名医别录》载:"山茱萸微温,无毒。主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耳聋,面,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生汉中及琅琊,宛朐,东海承县。"唐宋时期,医家对山茱萸的补肾作用,认识已很明确。明、清时期又有所加深。清·《本草新编》载:"补阴之药未有不偏,胜者也惟山萸大补肝肾专而不杂,既无寒热之偏,又无阴阳之背,实为诸补阴之冠。"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产地分布
山茱萸集中分布于秦岭、伏牛山、天目山区。产于河南省的西峡、内乡、南召、蒿县,桐柏、济源、鲁山、淅川、栾川、宝手、新野、洛宁、卢氏;浙江临安、淳安、桐庐、萧山、建德、富阳等;安徽歙县、石台、贵池、枞阳、铜陵、祁门等;陕西佛坪、丹凤、宝鸡、山阳、太白、洋县、华县、商南等。此外山东、山西、四川、江苏、甘肃、河北、江西、湖南等省亦有少量栽培。浙江产山茱萸,个大,肉厚,色鲜红,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
形态特征
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单叶对生,卵形至长椭圆形,叶柄长5-7毫米,幼时有黄褐色毛。伞形花序花先叶开放,簇生于小枝顶端,总苞片4枚,花两性,黄色,萼片宽三角形,花瓣舌状或披针形,雄蕊4,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通常一室。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至紫红色,有光泽,外果皮革质,中果皮肉质,内果核皮坚硬木质。
生态环境
山茱萸是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深山区药用树种,多生于海拔600-1000米阴凉、湿润、背风的深山区,常见于山沟、壤窝、溪边、路旁等腐殖质土层厚的地方。
山茱萸的适生林地,常有许多伴生植物,在不同海拔、不同生境条件其伴生植物也有所不同。海拔1000-1300米,乔木有华山松、青冈栎等,灌木有冬青、杜鹃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野菊花,苔草等;800-1000米,乔木有油松、山杨等,灌木有杜鹃、连翘、忍冬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野菊花等;400-800米,乔木有马尾松、杉木等,灌木有连翘、野山楂等,草本植物有白草、茅草等。
生物学特性
山茱萸适宜温暖湿润气候,具有耐阴、喜光、怕湿的特性。
1、种子休眠特性,种子收获时胚已分化,生理上尚未成熟,经冬季低温完成胚后熟,来年春出苗。
2、异花授粉结实率高,异株异花授粉的结实率高于本株异花授粉者,自花授粉的结实率最低。
3、年生长发育同期,进入开花年龄的山茱萸,于第1年5-6月进行花芽分化,第2年早春先叶开花,至10月果实成熟。上1年果实生长的同时,下1年花的花蕾也在生长。
4、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温度:山茱萸生长要求年均温度8-16℃;1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4500-5000℃,全年无霜期180天以上。冬季短时的低温,有利于山茱萸的休眠期,长期在-10℃以下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冻害。
水份:主要生长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在70-1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花期降雨,会缩短山茱萸的开花期,减弱花粉的生命力。
光照:山茱萸为耐阴又喜光照的树种。较强的光照有利于座果,在同一株树上,荫蔽果枝平均座果率为0.74%,向阳果枝为2.75%。
生长习性
山茱萸适宜温暖湿润气候,具有耐阴、喜光、怕湿的特性。
生长周期
生长周期:
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
年需求量:
约5000吨。
采收加工
1、采收 山茱萸果实于霜降到冬至间采收为宜。采摘过早肉薄颜色不鲜质量差,不易捏皮,过晚易被鸟啄鼠盗。采摘时要保护花芽、枝条、以免造成翌年减产。
2、加工 山茱萸产地加工主要是去核和干燥。去核方法有3种:水煮,将果实放入沸水内烫8-10分钟,见锅内有泡时捞出,放入冷水中捏出果核。蒸法,将果实放入蒸笼内蒸5分钟,放凉捏出果核。烘法,将果实放入烘笼内,用文火烘,使果膨胀变软(防止烘焦),取其放凉捏出果核。烘法色泽鲜艳质量好。去核后晒干或烘干。每10公斤鲜果可加工成品1公斤。
贮藏养护
山茱萸商品用瓦楞纸箱装,内衬防潮纸,箱外套麻布或麻袋,捆扎井字形,贮存于干燥处,一般温度28℃,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3-16%。
本品易发霉、变色、虫蛀。危害的仓虫有拟脊胸露尾甲、米织蛾、红颈小薪甲、扁薪甲、褐蕈甲、印度谷螟等。
储藏期间应定期检查,发现果皮发粘变软或发热,应尽快摊放于阴凉处,散热干燥后,装包码成通风垛,有条件的可用吸潮剂或吸潮机吸潮降湿。
形状规格
山茱萸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厘米,宽0.5-1厘米。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可见圆形的宿萼痕迹,基部有果柄痕。质柔软。
规格标准: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山茱萸不分等级,干货,果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表面鲜红,紫红至暗红色,皱缩,有光泽。味酸涩,果核不超过3%,无杂质、虫蛀、霉变。
性味功能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主要成分:
山茱萸甙(即马鞭草甙)、番水鳖甙、皂甙、鞣质、维生素A样物质、没食子酸、果酸、酒石酸及一种熔点为245℃的结晶性酸。
主要药理作用:
果实煎剂在体外能抑制金色葡萄状菌的生长,而对大肠杆菌则无效。煎剂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3-18厘米。从山茱萸鲜果中可得一黑红色酸味液体,对伤寒、痢疾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 (1: 3) 在试管内对黄色毛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山茱萸体外试验能杀死腹水癌细胞。山茱萸甙毒性很低,不溶血,但有较弱的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真伪鉴别
药农为了多获得,在山茱萸加工时掺入了一些非药用部分、杂质、异物等。现介绍几种掺杂情况,供参考。
1、掺未成熟的果肉:采摘时不分青红,一概采之,加工而成。未成熟的果肉入药,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与成熟果实相比,未成熟果实色淡红或黄红,肉薄,无光泽。
2、掺变质果肉:把变质品加工后掺入正品中。变质品果肉黑褐色,略呈扁团块状,质较坚实,果肉之间不易分离。
3、掺食盐水:将食盐水喷淋在干燥萸肉内,拌匀,闷一夜,干燥。盐萸肉外表有白霜,口尝有咸味。
4、掺蜂蜜:将蜂蜜加适量水稀释后拌入萸肉内,稍闷,晒干或烘干,蜜萸肉外表油润,手摸发黏,口尝味甜。
5、掺玉米粉:将萸肉用水喷湿,拌入玉米粉,干燥。玉米粉萸肉外表有一层淡黄色玉米粉,凹陷处为多,手搓,可见玉米粉散落在手掌上。
混淆品种:目前,发现的主要有鼠李科植物滇刺枣(缅枣)(Ziziphus mauritiana Lam.);山茱萸科植物川鄂山茱萸(Cornus chinensis Wanger.);蔷薇科植物毛樱桃(Pruns tomeotosaThunb.);蔷薇科植物山荆子[Malus baccata(L.) Borkh.] 的果皮。
种植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呈微酸性的腐殖土或壤土,每亩施入土杂肥2500-5000公斤,撒后翻耕20-30厘米深,耙平作畦备用。
(二)种植方法
1、种子处理 山茱萸种皮坚硬,木质,妨碍透水,播种前应作处理,可用(1)浸沤法:用60-70℃温水,浸种两天,或用水、尿各半,浸泡15-20天取出挖坑闷沤。沤坑选向阳潮湿处,挖40厘米深将沙土、粪(指牛马粪)混合均匀铺于坑底约5厘米,放种子约3厘米厚,如此层层铺之,一般5-6层。经常保持湿润,防止积水,4个月后开始检查,如发现种子破头应立即晾坑或提前育苗。(2)腐蚀法:每公斤种子用漂白粉15克,先将漂白粉放入清水内摇匀,溶化后放入种子,水面要高出种子12厘米左右,加水后用木棍搅拌,每日4-5次,促使外壳腐烂,浸泡至第3天,把种子捞出拌入草本灰,即可育苗或直播。
2、播种育苗 将经处理的种子播入苗床。每畦播3行,沟深6厘米,播后先盖牛粪1.5-2厘米厚,再盖土1.5-2厘米,注意防止旱涝,40天后即发芽出土。每亩播种量40-60公斤。
3、移栽 在2-3月山茱萸休眠期进行,将预先准备好的苗木带土掘起,植于整好的穴内。每株可施厩肥25-30公斤。植前要适当剪修根部并蘸泥浆,栽植时注意保护苗木不受损伤,特别是根系不能曝晒和风吹,根在穴内要舒展,埋土深度不超过原在苗圃的深度,填土踩实扶正,立即浇水,当天栽不完的苗木要假植。每亩50株左右。
(三)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山茱萸出苗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当幼苗出现3-4对真叶时进行间苗,苗距7厘米,6-7月追肥2次,除草2-3次,结合中耕每亩施尿素2-4公斤或棉子饼100公斤,也可用腐熟的圈肥撒于行间,并将肥料翻入土中,然后浇水。入冬前浇一次封冻水,并在根部培土或土杂肥,以保幼苗安全越冬。
2、幼树管理 幼令期是山茱萸营养生长期,注意抚育除草,松土施肥,促使幼树旺盛生长。春季结合中耕,每株施人粪尿10公斤。
3、成龄树管理进入开花结果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很旺盛,应调整养分、水分的供应,以保证丰产稳产。山茱萸结果与花芽分化是同时进行的,当年果实还未成熟,供翌年开花的花芽已经明显可辨,果实生长和花芽分化在营养分配上就存在着矛盾,当树体生长健壮,营养条件充足时,既能满足当年果实生长所需的养分,又能促进形成大量的花芽,为翌年结果作好准备,这样就能连续结果。如果管理不善,树势衰弱,养分供给不足,花芽形成减少,致使第2年成为小年,而小年时,由于开花结果少,树体负担轻,树势又会转旺,从而形成大量花芽,则第3年就成为大年。
解决山茱萸大小年的办法,首先要挖掉树冠周围的灌木藤蔓和杂草,垦抚管理,为根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垒挡保土防止水土流失,种植绿肥,刮除老树皮,剪除根际的萌蘖枝,第三增施肥料,每棵大树于冬季施土杂粪肥150公斤,春季开花前追施尿素1-1.5公斤,6月份对结果多的树再追施1次氮肥;第四,疏除树冠内膛过密的骨干枝及交叉徒长枝,衰弱的多年生侧枝也要适量修剪,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更新侧枝和老枝,以调整树体使其健壮生长。
4、修剪 山茱萸的长、中、短果枝均能结果,以短果枝为主,约占总果枝的90%以上,修剪时应争取多形成短枝,因短枝是形成短果枝的基础。对初果树,剪枝重点在于整形即以疏剪为主(从基部剪除),短截修剪为辅(剪去枝条的一份)。疏剪的枝条包括徒长枝、骨干枝上直立生长的壮枝、过密枝及扦细枝。
山茱萸进入盛果期后以修剪为主,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树势渐变弱,抽生和生长枝也减少,同时花芽大量形成,如管理不当,翌年产量有影响,易发生大小年现象。因此,运用修剪技术调节树体结果与生长之间的矛盾,更新结果枝群十分必要。此时的生长枝要尽量保留,特别是树冠内膛抽生的生长枝更为宝贵,可对这些生长枝进行短截,以促进分枝,培养新的结果枝群,结果枝群也应修剪,特别是花芽形成过多的年份,适当剪去部分结果枝,可减轻树体负担,防止早衰和大小年现象发生。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主要有山茱萸炭疽病,角斑病及灰色膏药病等,均为真菌侵染而致。分别为害果实、叶及枝干等部位,病果表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病斑,表面着生粉红色小颗粒或白色粉状物,严重时脱落;病叶显紫褐色斑;受害枝表面形成灰色膏药状菌膜。
2、虫害 主要有山茱萸蛀果蛾,大蓑蛾,咖啡豹蠹蛾。山茱萸蛀果蛾:危害果实。防治方法:适时采摘及时加工,降低虫果率;清除虫源;蛹期采取树冠下土壤药剂处理防治,成虫期进行树冠喷雾杀灭,效果良好。大蓑蛾:危害叶部。防治方法:摘除虫蠹,在采收山茱萸时或冬季树叶落后,蓑蠹显而易见,及时摘除集中销毁;保护天敌蓑蛾瘤姬蜂;喷撒药物。咖啡豹蠹蛾:蛀食枝干。
解决山茱萸大小年的办法,首先要挖掉树冠周围的灌木藤蔓和杂草,垦抚管理,为根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垒挡保土防止水土流失,种植绿肥,刮除老树皮,剪除根际的萌蘖枝,第三增施肥料,每棵大树于冬季施土杂粪肥150公斤,春季开花前追施尿素1-1.5公斤,6月份对结果多的树再追施1次氮肥;第四,疏除树冠内膛过密的骨干枝及交叉徒长枝,衰弱的多年生侧枝也要适量修剪,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更新侧枝和老枝,以调整树体使其健壮生长。
发展前景
山茱萸药用、食用价值都很高。山茱萸为主要原料的传统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全鹿大补丸、金匮肾气丸、锁阳固精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几十个品种久负盛名。山茱萸不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饮料、添加剂,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山茱萸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不稳定,品种混杂,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总产不稳。因此,要继续巩固发展老产区,有计划地发展新产区;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培育推广良种,积极研究开发新用途,使山茱萸稳定协调发展,以适应市场需要。
山茱萸是药商较为关注的品种之一,很多药商都经营过,也曾有很多信息爱好者对它进行过多次的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准确的数据。
产量:在风调雨顺的气候条件下,各产区正常收获时,山茱萸总产量可达2500吨左右,其中河南西峡及周边可产1000-1400吨;陕西可产600吨左右;浙江临安地区可产500吨左右;皖南及其他产区可产200-300吨。
用量:山茱萸主要用于中成药原料及饮片,少量用于保健品及酒类。
由于新品种的开发,其用量在近年来大幅上升,仅生产"六味地黄丸"的各厂家年总需量可达千吨以上,估计全国近几年的年总产量在1500吨左右。
6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山茱萸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也有人工栽培。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60-1963年和1977-1984年间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由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管理以后由市场调节产销。山茱萸野生资源分布区域少,过去主要靠浙江、河南提供商品。40年来,市场供应比较紧张。自70年代至80年代初,先后有10多个省进行引种栽培,80年代中期大部新产区陆续为市场提供了商品,产量逐年大幅度递增。市场供应已趋于缓和,属于产销基本平衡的品种。
1970年以前,商品主要靠主产区的野生资源,产不足销,市场供应偏紧。1973年以后,国家对山茱萸产区进行了大力扶持,对野生资源进行垦抚管理,加快了生产发展的步伐。同时人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江苏、四川、湖北、河北等省区发展较快。到1983年全国山茱萸收购量达到70万公斤,比1970年上升2.5倍。销售62万公斤,比1970年增加1.3倍,市场供应明显好转。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国有山茱萸树3000万株以上,年产量可达200万公斤左右,为今后稳定商品市场奠定了基础。
药典标准
本品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鉴别](1)本品粉末红褐色。果皮表皮细胞橙黄色,表面观多角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6~30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外平周壁颗粒状角质增厚,胞腔含淡橙黄色物。中果皮细胞橙棕色,多皱缩。草酸钙簇晶少数,直径12~32μm。石细胞类方形、卵圆形或长方形,纹孔明显,胞腔大。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酸乙酯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3)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莫诺苷对照品、马钱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杂质(果核、果梗)不得过3%(通则2301)。
水分不得过16.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 (通则2302)。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通则23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不得过5mg/kg;镉不得过1mg/kg;砷不得过2mg/kg;汞不得过0.2mg/kg;铜不得过20mg/kg。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50.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3%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0nm;柱温为35℃。理论板数按马钱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莫诺苷对照品、马钱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80%甲醇制成每1ml各含5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80%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8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莫诺苷(C17H26O11)和马钱苷(C17H26O10)的总量不得少于1.2%。
饮片
[炮制]
山萸肉
除去杂质和残留果核。
[性状]
[鉴别]
[检查](水分总灰分)
[含量测定]同药材。
酒萸肉 取净山萸肉,照酒炖法或酒蒸法(通则0213)炖或蒸至酒吸尽。
[性状]本品形如山茱萸,表面紫黑色或黑色,质滋润柔软。微有酒香气。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莫诺苷(C17H26O11) 和马钱苷(C17H26O10)的总量不得少于0.70%。
[鉴别]
[检查](水分总灰分)
[浸出物]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