楤木
别名
中文名:楤木
拉丁文名:Aralia chinensis L.
别名:
鹊不踏、虎阳刺、海桐皮、鸟不宿、通刺、黄龙苞、刺龙柏、刺树椿。
概述
本品为五加科楤木属植物木的茎皮或茎。
产地分布
甘肃、陕西、山西、河北中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形态特征
楤木,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树皮灰色,疏生粗壮直刺;小枝被黄褐色绒毛,疏生细刺。叶为2-3回羽状复叶,长60-100cm;叶柄粗壮,长可达50cm;托叶与叶柄基部合生;每羽片有小时5-11,基部有1对小时,叶片蒲革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7-14cm,宽3.5-8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上面被黄褐色柔毛,下面密被黄褐色绒毛,脉上尤多,边缘具细锯齿,侧脉7-10对,伞形花序组成顶生的大圆锥花序,长50-80cm,密被黄福色绒手:企形花序有30-50朵花,直径2.5-5cm:花梗长3-4cm;苞片锥形,膜质,长3-4mm,均被黄褐色绒毛;萼无毛,边缘有5齿裂;花淡绿白色,直径约3mm;花瓣5,三角状卵形;雄蕊5,花丝长约2.5mm;子房5室,花柱5,离生或基部合生。核果球形,浆果状,成熟时紫黑色,直径约4mm,具5棱,花柱宿存。花期7-9月,果期9-11月。本植物的嫩叶(楒木叶)、花(木花)、根及根皮(根)亦供药用。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400-2700m的杂树林中,
生物学特性
耐寒,耐旱,有一定适应能力,宜在向阳、疏松肥沃的腐殖土中栽培。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栽植2-3年幼苗成林后采收,晒干或鲜用。
形状规格
楤木树皮呈剥落状,卷筒状,槽状或片状。外表面粗糙不平,灰褐色、灰白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横纹,有的散有刺痕或断刺:内表面淡黄色、黄白色或深褐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香,味微苦,茎皮嚼之有粘性。
性味功能
味辛,苦,性平。归肝,胃,肾经。具袪风除湿,利水和中,活血解毒功能。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酸痛,肾虚水肿,消渴,胃脘痛,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疟疾,漆疮,骨髓炎,深部脓疡症
化学成分:楒木茎皮中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刺襄酸(echinocystic acid),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以及谷甾醇(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马栗树皮素甲酯(esculetin dimethyl ether),
种植技术
(一)、栽培技术:用分根繁殖,成沃经较高。从山野林地挖取自生木的根条,剪成15cm的小段,按行株距15-20cm插于苗床,覆草,保湿润,一般30-40d即萌发新芽,翌年春按行株距(10-20)cmx(70-80)cm挖穴坑,施入腐熟堆肥,待清明节前后,取带土的苗木栽入穴中,每穴栽苗1株,培
士踩实,及时浇水。
(二)、田间管理:
栽植1-2年内夏秋清除杂草,追施少量肥料,然后中耕培土。定植第2年植株高达2m以上,于早春萌芽前修剪整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