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白腊

2024-12-25 15:37:02 内容管理员 27

别名

蜡虫,白蜡虫。

概述

白蜡虫是中国特产资源昆虫之一。别名“蜡虫”。昆虫纲,蜡纷科雌雄异体昆虫。雌虫无翅,白蜡虫体节区分不明显,呈苦虫态雕虫有翅,体节明显。雌虫一生只有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期,属不完全变态类型,雄虫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完全变S类型。雄虫泌蜡,雌虫行有性生殖而繁殖后代,生产“种虫”,雌雄生虫在白蜡生产中是同等重要的。白蜡虫守主植物为白蜡树、女贞树。白蜡虫分泌白蜡,为高级动物蜡,熔点高(达80℃~85℃)质地区硬,颜色洁白,透明度好,理化性能稳定,凝结力强,无臭,无味、润滑,广泛用于化工、工业、医药等行业。

产地分布

中国是白蜡虫的故乡。白蜡虫起源于古老的云贵高原,其后逐渐朝东和南两方向延伸扩展;特别是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较高,所以白蜡虫多集中分布在乌蒙山、大凉山、大巴山、武当山和大娄山一带,隐约构成一个“[”字的半圆形的中心区。从行政区域来看,白蜡虫的分布遍及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陕西、湖北、安徽、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广西、广东、山东、河南、河北、上海和西藏等十八个省、区、市。其中前面四个省最为重要,云南、贵州以产虫为主,四川、湖南以产蜡见长。尤其突出的是四川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在虫、蜡的生产或者是科学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进展。

形态特征

白蜡蚧属的形态特征是:虫体裸露,半球形或球形,表皮坚硬。气门刺超过3根。本属仅记载一种,即白蜡虫,是我国传统特产的资源昆虫之一。白蜡虫与白蜡生产是当前我国西南各省农村、山区的重要副业。

白蜡虫的雄虫有翅,体节明显,发育经卵、幼虫、蛹、成虫等时期;白蜡虫甚小,形似浮尘子,靠口针插入植物叶或枝吸取养分营生,蜡乃管状腺泌出之新陈代谢产物。雌虫无翅,呈球形,体节区分不明显,发育经卵、若虫、成虫等时期。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

白蜡虫的雌、雄变态差别显著,雌虫属于渐进变态,生活史中无蛹期。雄虫属于完全变态,幼虫至成虫之间夹入一个蛹期。

雄虫:有翅,体节明显,发育经卵、幼虫、蛹、成虫等时期属完全变态类型;

雌虫:无翅,呈球形,体节区分不明显,发育经卵、若虫、成虫等时期属不完全变态类型。

成虫

雌成虫

白蜡虫的雌性成虫刚成熟时,胸部背面隆起,形似半边蚌壳,虫体背面淡红褐色,散生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点,腹面黄绿色。体长1.5毫米左右,体宽1.3毫米左右。雌成虫老熟时,体背急剧凸起呈半球形,体色暗褐光亮,不规则黑斑随之增大,体长约1厘米,体宽7一8毫米。也有比这更大的。死虫体壁皱缩变硬,黑斑色淡不明显。

雌成虫体节在背面完全愈合,不能区分。雌虫虫体腹面膜质内凹,由于紧贴植物枝条着生,因而可以区分背腹两面。背、腹壁的体缘具皱褶,称缘褶,缘褶上有成行排列的缘毛或缘刺,借以贴住植物表面。口喙1节,前端尖细,长针形,由喙基片、喙(下唇)和口针三部分组成。口针4根,细长而卷曲,藏于中胸和后胸腹板间的袋状口针囊中。单眼小,不发达,位于头端二侧边缘,左右各一,如小球状,近乎圆形。触角6节,上有圆形感觉孔和细而尖的刚毛;第三节最长,越往外面越细,呈长锥形,第6节上生二组粗钝的感觉毛。足小,各节分明,转节具有一长刺毛,胫节跗节约等长,跗节一节,有一对跗冠毛和一爪,爪具小齿和一对爪冠毛。胸部有两对发达的气门,喇叭状,轻微内陷成气门陷。从气门到相对的体缘由一条五孔腺组成的气门腺路,数量很多。近体缘的一端具有11根粗刺,称气门刺,着生气门刺的体缘稍为凹人。腹部可见7节,各节上均无气门。腹部后端中央有一纵向分裂,称臀裂。肛门开口于臀裂基部的背面,位于第十与第十一腹节之间,为一简单的小圆孔,圆孔四周骨化成为十分发达的肛

环,肛环上着生8根细长的肛环肛毛。肛门上盖有一对三角形硬化板,称肛板,肛板上生有细毛。腹部腹面第七与第八节之间有一穴状凹陷,称阴门。阴门周围常有盘状阴门腺分布。阴门和阴门盘状腺的存在是区别雌成虫最重要的标志。

白蜡虫的泌蜡腺分为圆盘状腺和管状腺两种类型,圆盘状腺也叫孔腺,以五孔腺和多孔腺为主(腺口圆形,中心有一小孔,四周另有5个或5个以上小孔围绕);管状腺似细管状。五孔腺以气门附近为多,多孔腺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虫体腹部腹面中部,管状腺虫体背、腹两面均有,在腹面主要分布于虫体边缘,数量也多,常集成宽带。虫体背面分布有短而粗的圆锥形小刺,其顶端钝圆。

雄成虫

白蜡虫的雄成虫体小柔弱,体长2毫米,胸部宽0.5毫米,翅展5毫米。头钮扣状,浅褐以至褐色。眼区深褐色,单眼12个,环状排列在头部周围。触角长,丝状,10节,各节均有细感觉毛。口器退化。足细长,多毛。跗节一节,具一爪。前翅近乎透明,长方形,仅有两条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梭形。交尾器坚硬,端部尖锐。腹部倒数第二节背面有两孔,内生两根管状腺,由此分泌出两根细长的白色蜡丝。

幼虫虫蛹

白蜡虫的卵为长卵圆形。长约0.4毫米,宽约0.22毫米。刚产下的卵淡黄白色,在颜色上难以区分雌雄。卵包藏于卵囊(也叫虫壳、母壳)内,卵粒之间有薄胶质粘连成串状,并松软的白色蜡粉相分隔,借以保护虫卵。囊口有数层蜡质薄膜封盖,以免卵粒逸出。卵将孵化时,颜色有所变化,雄卵淡黄色,雌卵褐红色,此时可以区别。

白蜡虫的第一龄雌幼虫近于长卵形。体长0.5一0.6毫米,体宽0.3一0.4毫米。刚孵化时体色黄褐。胸区较宽,头及尾部渐窄。脊背中央微微隆起,身体分节明显。单眼一对,生于头部两侧,暗褐色。触角6节,生于头下口器基部两侧。口器针状,达体长之半。腹部6节,末端有两根白色蜡丝,约等于体长。足三对,跗节一节,端部有一爪,并有冠毛数根,其顶端膨大成球形。一龄雌幼虫上叶栖息后,体色自黄褐转为红褐,群众称做“红虫”。触角和足掩于体下。从气门到相对的虫体边缘有3~4个五孔腺组成的气门腺路。靠近体缘的一端有2根气门刺。腹部末端纵裂成为臀裂。

二龄雌幼虫阔卵形,体长约1毫米,体宽0.6毫米。背部微隆起。口器和足都较发达。触角6节。足分节明显。气门腺路、气门陷、气门刺和缘毛等都不及成虫发育完全。臀裂明显内陷。肛板一对,呈半月形。尾丝消失。雌幼虫在寄主树枝、条上栖附20天左右,背前部开始出现黑斑,约70天,体缘出现细黑点。二龄末期,虫体隆起,呈笠帽状。缘毛数量增多。

雄幼虫

白蜡虫的第一龄雄幼虫体形与第一龄雌幼虫相似,而体色较淡,呈黄白色,群众称做“白虫”,背部微微隆起。触角6节。栖息在寄主树叶片上后,体形逐渐增大。尾部有白色蜡丝两条。二龄雄幼虫阔卵形。体长约0.7毫米,体宽约0.4毫米。体色黄褐。体背隆起。触角7节,可与其它

各龄雌、雄虫相区别。体缘细毛较一龄雄幼虫为多。虫体背、腹面均有分泌蜡丝的管状腺,位于背面者短而宽,位于腹面者细而长。气门陷较浅,气门刺2根。肛环肛毛6根,伸出肛门之外。二龄雄幼虫在寄主树枝条上固定后,随着生长发育,虫体逐渐增大,到二龄雄虫后期,体肥胖如梨形,被大量蜡丝所包围。蜕第二次皮后,虫体更为丰满,在蜡质包埋中进入蛹期。

生长习性

白蜡虫每年一代,3、4月份雌成虫产卵,卵量约7000粒(雌雄性比例约1:3)。4~5月份卵孵化为幼虫,雌幼虫分散栖附在叶片上面,雄幼虫群栖在叶片下面,经过20天后,蜕皮变成2龄幼虫,离开叶面栖附在枝条上,雌虫分散雄虫群栖。2龄雄幼虫时期可分泌蜡质。8月份化蛹,9月上旬蛹羽化为雄成虫,早找雌成虫交配,5~10天后即死亡在8月份2龄雌幼虫变为成虫,交配后,虫体逐渐长大,越冬后,到翌年3~4月份产卵,不久死亡。

采收加工

采收

优良种虫、健壮的寄主植物和管理技术三者紧密结合,是增产白蜡、蜡虫缺一不可的保证。在谷雨、立夏之间,蜡虫成熟后,须从树上摘下,称为“摘虫”,虫颗呈红褐色,表面糖质已干,撕开虫壳,没有浆质,用手指轻按虫壳2~3次,虫壳凹下去后立即弹起恢复原状,即为成熟象征,应及时采摘。摘虫时,用拇指与食指掐住虫颗,左右摇动,一粒一粒摘下,轻摘轻放,按等级、老嫩程度分别放在通风的大孔竹筐内,严禁用手大把抹下。采摘时间,一般阴天可以全天采摘;晴天早晚采摘。摘下的虫,应及时运至阴凉处摊晾。种虫在向措区运得中和过8到目的地放养之前,均须摊晾,以免发热坏死。

摊晾

种虫摘回(运回)后,要立即在阴暗、通风、干燥、凉爽。清洁的房屋内(严禁烟熏、油污及化肥、农药等熏坏虫子),用清洁的凉席、晒席等铺上一屋纸,进行摊晾(如不摊开,3小时左右即发烧,造成死亡)。摊陈时。应将虫子薄摊开成一层(不超过3厘米厚),每日用竹筷轻轻翻动3~4次,保持适宜温度。如要延长孵化时间,推迟挂放,可将虫转至阴暗低温处。

包虫

待雌虫大部孵化,见有少数虫在虫壳外开始爬行,即用纱布(5厘米见方)、或油桐叶、稻草、包谷叶等将虫子1~5粒(上等虫1~3粒,中等虫3~5粒)包为一包。用稻草包虫的包长约10厘米,底宽为3厘米;用油桐叶包虫,应在前1~2天将叶采回,晾干水气,擦去泥沙等。

孵化管理

白种虫的挂放、管理:为使幼虫孵化,定叶、上树整齐、降低在定叶过程中损失率,包好的虫包放在室内(室温控制在17”~18℃范围内),使虫不断孵化,积累虫口数。等幼虫孵化率达80%以上时,选择晴好天气挂放,幼虫可在1~2日内,甚至几小时内全部定叶。摊养时间一般以不超过15~20天为宜。挂放前应用25%二二三乳剂300倍液,或用90%晶体敌百虫 1,000倍液,喷射清洁虫园;做好修枝打叶;铲净树下杂草。用稻草包虫,应将底部向上,绑挂于二、三年生枝条的分叉部分上,这样虫包易接受阳光及早定叶,减低和避免敌害和雨水停留在包内虫颗上,使湿度增加造成的损失。用油桐叶包虫的虫包,要在靠树干的一面用竹扦戳7~8个小孔,以便蜡虫爬出,在虫包两个底角各戳一孔,便于漏水。绑挂时间应选择气温25℃左右。无风的晴朗天上午10时前进行为好。绑虫时,量树定包,量校挂包。小包匀挂,计算用种量。绑挂部位应在寄主二三年生的枝条上,离技条尖端1米左右,靠近叶片枝条的背风面,虫包至少离地面1米以上,包下应有2~3台以上枝条。挂包后应检查有无漏挂、重挂、

倒挂、吊挂和虫包掉落,以便及时补挂,过重的要减少虫包,挂倒和悬吊的要及时纠正,防止风吹雨打,人畜践踏。用油桐叶、稻草包虫的,待虫子爬完后,要及时解包烧毁,杀灭包内的蜡蚊长角象并避免其它害虫寄居。纱布虫包解下后,用开水煮后继续使用。若定杆雌虫过多过密,要加强寄主树的中耕、除草、施肥、打去花穗,使其生长健壮。

四川发展白蜡虫的主要障碍是霖雨季节(6~9月),雌虫大量死亡。应适当修剪寄主树,疏去未上虫的新技,打去秋芳和过密的叶片,使其通风透光。树冠下开沟排水,减低环境湿度。干旱夏季,室9内温上升到40℃以上时,裸露枝条上的雌虫易死亡,应尽量保持树冠枝叶有一定的密度,打去花尖,促其萌发新技新叶,并对虫树施肥、灌水。目雄虫的挂放与管理:蜡产区挂蜡,是在虫子运到后(或蜡虫下树运回后),和种虫挂放一样,先在阴凉干燥通风暗室内摊养,待雌虫大部爬走完,雄虫开始爬出时,即开始包虫(包虫材料同种虫)每包包虫20~40粒(挂固定包的,大颗虫20粒,中颗虫25粒,小颗虫30粒左右;挂活动包的,大、中、小颗虫分别用20~30、30~50粒)。在室内摊养二三天幼虫大批(80%以上)孵化,选择晴朗无风、气温25℃左右的天气上午挂放树上。挂放时先摇落寄主树上的黄叶,挂包部位以一二年生枝的幼嫩枝条,离技条尖端1米在右,挨近树上叶分叉处最适宜,挂活动包的,用叉竿将虫包挂在适宜枝条分叉处,挂后3~5日内检查雄卓定叶情况,及时挑包。挑包时间应掌握在拇指粗。50 ny长的白蜡树直立枝条有6片满叶的雄虫,或斜生枝上有3片满叶的雄虫时。用女贞树挂蜡的应在拇指粗、1米长直立技上有4~5片满叶,15~20片花叶的雄虫时挑包。挂包后,在雄虫全部爬完时,及时解包煮沸或烧毁;防治危害蜡虫和寄主树害虫;蜡虫定杆后,杀除瓢虫幼虫(蜡狗子);适时灌水施肥,保持寄主树生长旺盛;严禁瓜藤上树。

蜡花采摘

虫上树经约100天左右,到处暑、白露节前后,当白蜡条上开始出现白色蜡丝(放箭)时,表明发育快的雄蛹已羽化为成虫,即将飞出,大多数雄虫已进入前踊或真蛹阶段,不再泌蜡,应及时采收。可摘蜡花一块,放在手中揉碎,视其蜡花和虫蛹,应蛹呈淡褐色,即蜡花已成熟,应及时采收;如蛹带青灰色,说明措花嫩不宜采收,如蛹焦黄色是蜡花已老,要抓紧采收。收蜡时间,以阴天、小雨天最好,易剥下剥净。若在晴天采收,应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若遇久晴,可喷洒清水然后采收,以免蜡花破碎造成浪费。采摘方法,一般用刀砍下蜡枝,再用手剥取蜡花,立即送至熬蜡房及时加工,以免蜡花堆沤冲饶,发臭、变色,影响白蜡质量。育虫树上的蜡花,也应采收,但耍留一定数量(约为技上雌虫数量的20%),待其羽化与雌虫交配,为杀除跳小蜂,蜡花可提早10天左右采收。

蜡花加工

蜡花采收后,放在沸水锅内熬煮,每50公斤蜡花,加水20公斤左右,待蜡花全部溶化,蝴g浮在水面时立即熄火,降低温度,用瓢将浮在水面的蜡脂舀入蜡盆内,冷却后即成头蜡。取锅内剩下的蜡米子,装入布袋,用清水漂洗数次,放在锅内木制十字架上,再渗水继续熬煮,用木棒不断挤压,使袋内蜡米子破碎再溶解一部分错脂,舀人盆内冷却后称为二蜡。最后剩下的蜡渣,可作肥料或饲料。通常100公斤蜡花,可提取毛蜡80~120公斤,其中头蜡约50~75%;二蜡25~50%左右。成品蜡的提制,一要配料恰当,二要激水适时,配料一般按头蜡60~70%,二蜡30~40%的比例配好,打成碎块,每50公斤蜡渗入清水功公斤熬煮,先大火后用微火,待溶化后除去杂质,注意掌握火候,将蜡脂舀入盆内冷却后,即成“米心白蜡”。马芽错是用头、二蜡共50%左右熬煮而成。米心、马牙白蜡两种规格,用麻袋或蔑包装外套竹筐。每件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