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叶
概述
苦竹叶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本植物的根茎(苦竹根)、苗(苦竹笋)、秆皮(苦竹茹)、茎秆用火烤灼后流出的液汁(苦竹沥)、枯死的幼竹茎秆(仙人杖)亦供药用。
产地分布
分布浙江、江苏、江西等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
形态特征
苦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箨耳细小,有直立棕色缝毛数枚;箨舌截平头,边缘密生纤毛;叶细长披针形,长4~11厘米,宽3~5毫米,幼时绿色,多脉。主秆每节分枝3~6枝,有叶小枝1~3枚生于1节,顶端着生2~4叶。叶鞘干草色,线状披针形;叶舌截平。叶片披针形,长8~20厘米,宽10~28毫米,下面有微毛,次脉4~8对,小横脉呈方格形,边缘有细锯齿;叶柄长2~?毫米。花枝基部为苞片所包围,其上着生总状花序;小穗含花8~12朵,绿色;颗3~5枚;外稃卵状披钳形,长8~11毫米,具纵脉及小横脉,先端尖锐,无毛或上部边缘有毛,内稃与外稃等长或较长,脊与顶端均有纤毛;鳞被3枚,卵形;雄薇3,花药黄色;子房狭窄,无毛,顶端分裂为3花柱,柱头羽毛状。花期4~5月。笋期5~~6月。
生态环境
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夏秋采摘,晒干。
形状规格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简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0~15毫米。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10毫米。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租糙有毛,主脉较租,两侧细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以叶嫩色绿,卷成筒状者为佳。
性味功能
性味:《日华子本草》:“味苦,冷,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解渴,利尿。用于发热烦躁口渴,口舌生疮,尿少色黄。
种植技术
人工营造苦竹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1、造林地的选择
低山丘陵山地的山间空地、山沟谷以及低产果园、荒芜采地和房前屋后均可种植,山地种植一般选择海拔800米以下东南坡或南坡,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块。造林地清理8-9月份进行林地清理,挖净茅头、小杂竹头及林木伐桩。同时,为便于生产操作和管理,应在造林地内合理布设1.0-1.5m宽的林道。3、整地、挖穴
沿水平带作业,按3.6x3.1m的株行距,块状整地,约每亩60穴,穴位呈品字形排列,挖明穴,穴面80x50cm,穴底60x40cm,回表士至满穴。要求在12月底前完成。
4、母竹选择
选1年生、无病虫害、杆基粗壮、笋芽多的单株或2-3株成丛连鞭带蔸挖起,来去鞭各留20cm以上,留枝2-3节,挖后砍梢。在掘苗过程中尽量多带宿土、运输时要用稻草包扎保护鞭笋芽,以提高成活率和出笋率。
5、栽植
栽植时间为2-3月份(大寒一惊垫)。栽植前穴施有机肥料20kg左右,施后复土.栽植过程应注意:一要注意鞭向,使竹鞭平直舒展;二要注意适当浅栽,不宜太深;三要在分层压实后适当培土.若经较长时间运输后,栽植前应将母竹丛放在清水中浸8-24小时,使其充分吸水,栽植后若遇到晴天或久旱不雨,应及时浇水保湿,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6、幼林抚育
当年抚育2次,分别为5-6月份和8-9月份进行.第一次全面劈草、块状锄草2米见方,继续挖“头”(即茅草头、小杂竹头、林木伐桩)消除种间竞争,同时进行扩穴、培土,每株穴施复合肥0.1公斤(即在距竹蔸坡上部30cm处开挖长60cm,宽20cm,深25cm的半月形施肥穴),施后及时浇水,并覆
盖一层稻草或杂草,以减少水分蒸发。造林第二年也进行抚育二次,方法、要求同当年,施肥量增加到每株0.2公斤。
7、留笋养竹
造林第1-2年禁止挖笋,仅挖退笋和弱笋,第四年后开始均匀挖笋,逐年伐除老竹,使每公顷立竹留保存1.8-2.1万株,持续调整邻级结构,大致为1年生30%,2年生30%,3年生25%,4年生15%,每年笋分化期和出笋期各施肥一次,施肥量每亩20-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