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虫

2024-12-03 16:47:39 内容管理员 7

别名

牛蝇子、牛蜢、中华虻、白斑虻、灰虻。蜚虻(《本经)),牛虻(《本草崇原》),牛蚊子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绿头猛钻(《青海药材》),牛苍蝇(《浙江中药手册》),瞎虻虫、瞎蚂蜂 (《河北药材》),瞎蠓(《中药志》),牛魔蚊 (《四川中药志》)。

源于《本经》:“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别录》:“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日华子本草》:“堕胎。”本品为昆虫类虻科复带虻Tabanus bivittatus Mats.的雌虫体。

产地分布

虻虫属野生,资源广泛,在我国南、北均产。主产于陕西南部的秦岭山区和江苏一带,主要分布于陕西的柞水、宁陕、汉阳、安康、镇安、佛坪等县市,其中柞水、宁陕二县产量最大,质量最优,是大虻虫的传统产区。陕西秦岭一带虻虫的最高年产量为5000千克,占全国总产量的60%。小虻虫主产于内蒙、山西一带,货量较少。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西、河南、辽宁等地亦产。

形态特征

复带虻雌虻体长13-17毫米,黄绿色。复眼大型,无细毛,中部有1条细窄的黑色横带。额黄色或略带浅灰;头顶被有短毛。触角黄色,第3节肥大,基部具有粗钝的背突。唇基和颊黄灰色。下颚须第2节浅黄色,被有白色并杂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侧板、腹板灰黄色,被有黄色短毛并杂有黑色和黄灰色长毛,翅透明无斑,平衡棒黄色。足3对,中、后足的股节基部1/3处灰色;前足跗节及前足胫节端部黑色;中、后足跗节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黄灰色;第1-3或1-4腹节背板两侧有大的黄色斑点,中间有暗黄色纵带,宽约为腹部宽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黄色或黄灰色短毛,有时夹杂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两侧黄色。雄虻形状相似,但体较小,复眼被有纤细的灰色短毛。

雌虻吸食牛、马、驴等家畜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

生态环境

平常居于草丛及树林中。性喜阳光,多在白昼活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生物学特性

虻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在恒温环境下,2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另外,虻虫对环境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都很强。虻是典型的吸血昆虫,虻成虫口器刺吸式适于吸血,能将牛马骡驴等牲畜的皮肤刺穿,吮吸其血液,有时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能传播多种人畜疾病。虻喜栖息于阴暗潮湿的地方,性喜阳光,成虫多在白天活动,喜在高温强光下的白天活动,中午最活跃。

生长习性

夏秋两季正是牛虻吸食活跃的时节。雌虻常群聚在牛、马、驴等家畜身体上吸吮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雌虻虫平时居于草丛和树林中,喜阳光、燥热天气,多在白昼活动,以6-8月最活跃。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6-8月,戴手套捕捉吸食牛、马等家畜血液的雌虻(雄虻不吸血)。捕捉时用手捏住头部,以防腹内所吸之血流出而降低质量;捏死后晒干。或用蝇拍击打,收集晒干。

贮藏养护

放石灰缸内密封,放少放花椒可防虫蛀。

性味功能

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具有逐淤、破积、通经的功效,治疗跌打损伤有特效。主治月经闭止,小腹硬痛,跌打损伤。虻虫逐瘀活血力强,有堕胎之嫌,孕妇忌服。现代医学证明,虻虫又是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的特效药,是正在开发的高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

药理作用:1、动物试验证明:虻虫水煎液可增强血管流量、离体蛙心的收缩幅度,对脑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有防护作用。对组织缺氧有保护作用。2、有免疫抑制作用、纤溶作用及降低血清T4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