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
别名
大壁虎、仙蟾、蛤蟹等。
概述
蛤蚧是我国传统的动物药,已有1000余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蛤蚧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并有"蛤蚧药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之说。以后历代本草亦有记载。明·《本草纲目》把蛤蚧收入鳞部龙类,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形如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最惜其尾,……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又述:"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养阴血,助精扶瀛。"
产地分布
蛤蚧主要分布于广西南部,广东、云南亦有分布。主产于广西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隆安、凭祥、宁明、马山、武鸣、平果、田东、田阳、德保、靖西、都安。
形态特征
蛤蚧为爬行动物,体形似壁虎而较大,全长约30厘米。头大,呈三角形,吻端突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细齿。全体密被细鳞片,吻鳞宽,头和背部鳞片细小,呈多角形;尾鳞不规则,近长方形,环状排列。胸腹鳞片较大,均匀排列成覆状。4足的趾、指间具蹼;指、趾底部有吸盘,除第一指、趾外,末端均具一小爪。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尾和身等长,尾基部较粗,肛门后襄孔明显,体色变化很大,背面灰黑色并间有砖红色及兰色斑点,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或黄色斑点。尾部有白色斑纹6-7条。
生态环境
蛤蚧生活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有草木生长的石灰石地带,常数条集居或独居在石山的悬崖洞穴、缝隙内或树洞中,有的栖息于房舍墙缝内。
生物学特性
蛤蚧有昼伏夜出活动的习性,白天隐居在阴暗的洞隙或树洞内,晚间出来觅食或寻偶。当遇到天敌袭击时,即断尾逃跑。
蛤蚧是一种喜温动物,当气温降至18℃时,即进入冬眠状态,伏在石缝(洞)、树洞、砖缝中不食不动;18℃以上时便恢复活动。以5-8月活动最多,4月、9-10月次之,当室温回升至33℃以上时,活动降低。
蛤蚧以活昆虫为主要食料,死虫及有特殊气味的昆虫(如臭蝽象)一般不食。常食的昆虫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螳螂目、蜻蜓目等,如蝼蛄、蚱蜢、蚕蛾、蚕蛹、蜘蛛、蟑螂、蚊虫、金龟子、土鳖虫、黄粉虫(面色虫)等。成体蛤蚧一次可吞食蟑螂5只,进食1次可在3-5天内不觅食;小蛤蚧每次可吃小虫2-3只。蛤蚧还有吃自身蜕下之皮的习性。
蛤蚧卵生,每年5月开始交配,6-9月为产卵期,以6-7月产卵量最多。雌体性成熟后,每年产卵一次,产卵1-2个,多数2个。产两个卵的蛤蚧,在第1个卵产后,有的几分钟有的数天才产下第2个。两卵通常相粘连在一起,牢固地固着在物体上。卵刚产出时为软壳,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左右变为硬壳。卵壳硬化前,雌蛤蚧耐心地进行守护,任何动物接近都遭攻击,待卵完全变硬后,再不守护。卵为白色,受精卵约经20天左右变为浅肉色。卵靠气温(在30°C以上时)自然孵化。受精卵约经60天便变为浅灰褐色,经90天胚胎发育完成。卵的孵化期最短90天,最长210天,平均100天左右,孵化率80%左右。刚孵化出的幼体长7-8厘米,3-5天后即可自行觅食。幼体增长的速度略有差异,4月份孵化出的幼体,正值气温逐渐升高,生长较快,而8-9月孵化出的幼体,因气温逐渐下降,生长较慢,并在11-12月进入冬眠,到翌年4月恢复活动。遇到饲料不足时,常出现大量死亡。小蛤蚧经多次蜕皮后长大。雌体约经3周岁的生长,体长12-13厘米,雄体约经2.5周岁,体长11-12厘米时,性成熟,可进行交配产卵。蛤蚧有食卵的习性。尾部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生长习性
喜温动物。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1、捕捉 每年4-9月是蛤蚧活动、繁殖季节,也是捕捉蛤蚧的时期。在蛤蚧分布区,观察石山崖壁上的洞隙和树洞的周围、下方,若发现有蛤蚧新鲜粪便,则可用以下方法捕捉(1)用长1米左右的细竹杆,顶端扎一小撮乱毛发,伸入洞内并不断摇动,蛤蚧误为飞虫或敌害,便一口咬住毛发,此时将竹杆往外拉,蛤蚧便被拖出洞口,立即捕捉;(2)用1米长的铁丝,一端弯成钩,伸入洞内,钩住蛤蚧眼窝或下颌处时,拉出洞外捕捉;(3)晚间在蛤蚧经常活动的地方,用手电筒照射,捕捉。捕捉到的蛤蚧宜放入小铁笼或竹篓内关严保藏。除捕捉野生资源外,适时捕收人工饲养的成体蛤蚧进行加工。
2、加工 蛤蚧加工一般分为撑腹、烘干、扎对3个工序。
撑腹:蛤蚧捕得后,用锤击毙,剖腹除去内脏,用干布抹干血痕,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纱纸条把尾系在竹条上,以防断尾。
烘干:在室内用砖砌一个长宽约150x100厘米,高60厘米的烘炉,内壁离地面25-30厘米处,每隔20厘米横架一条钢筋。炉的一面开一个宽18-20厘米,高60厘米炉门(炉口不封顶)。烘烤时,在炉腔内点燃两堆炭火,待炭烧红没有烟时,用草木灰盖住火面,钢筋上铺放一块薄铁皮,铁皮上再铺一块用铁丝编织成的疏孔网,把蛤蚧头部向下,一条条倒立摆在疏铁丝网上,数十条一行,排列数行进行烘烤。烘烤的过程中不宜翻动,炉温保持在50-60℃之间,待烘烤至蛤蚧体全干(一般检查头部已烘干时,则全体即干)便可取出。
扎对:蛤蚧烘干后,把两条规格相同的蛤蚧以腹面(撑面)相对合,即头、身、尾对合好,用纱纸条把顶部、尾部扎成时。然后,每10对交接相连扎成一排。
贮藏养护
蛤蚧用严密的木箱或铁筒、铁皮筒盛装,贮存于低温干燥处,温度15℃以下,相对湿度65-75%。本品易虫蛀、受潮生霉、泛油,常遭鼠盗。竹夹片内层霉迹较为严重。受高温高湿影响,肉质色泽加深,手捏不实,散特殊气味,为泛油迹象,尤其尾部较早出现。危害的仓虫有尘虱、花背圆皮蠹、黑毛皮蠹、火腿皮蠹、红带皮蠹、斜带褐毛皮蠹、四纹皮蠹、米扁虫、赤拟谷盗、日本蛛甲等。
形状规格
蛤蚧呈扁平片状,头部及躯干部长9-18厘米,头、颈部约占1/3,腹背部宽6-11厘米,尾部长6-12厘米。头略呈扁平三角形,两眼凹陷或成窟窿,口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形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背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显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规格标准:
蛤蚧商品质量要求干爽,色鲜明,撑面平整,无断尾(再生尾6厘米以上),无烘焦,无破裂,无虫蛀,其规格标准如下。
蛤蚧商品规格标准
特庄 横腰执中横量8.6厘米以上
五庄 横腰执中横量7.7-8.5厘米
十庄 横腰执中横量7.2-7.6厘米
廿庄 横腰执中横量6.8-7.1厘米
卅庄 横腰执中横量6-6.7厘米
断尾蛤蚧(再生尾不足6厘米)均作下等级处理
性味功能
蛤蚧味咸,性平。归肺、肾经。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等功能。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等症。
主要成分:
肌肽、胆碱、肉毒碱、鸟嘌呤、蛋白质等。
主要药理作用:雄性激素样作用。
真伪鉴别
1、壁虎 为壁虎科壁虎(Gekko chinesis Gray)去内脏的干燥体,又名盐蛇、守宫等。本品呈扁片状、褐灰色,躯干部长4-6厘米,头部为躯干的1/3,尾长5-6.5厘米,有时无尾。头呈长椭圆形而扁,吻端纯圆,吻鳞切鼻孔,两眼凹陷成窟窿,两颌密生细齿。背面为褐灰色相杂斑纹,间散生有较大黑褐色与灰褐色疣鳞。腹鳞较大,圆形,覆瓦状排列。四足均有五趾,趾底具瓣状吸盘。尾细可见深浅两色环带,气腥,味微咸。
2、无蹼壁虎 为壁虎科无蹼壁虎(Gekke swinhonis Guenther)除内脏干燥体,全长9-12厘米,全体扁片状,头扁而呈小三角形,两眼凹陷成窟窿,背面灰褐色,脊椎突起,腹薄如纸腹面黄白色或腊黄色,背面可见多数鳞状圆形斑,尾端更明显,有四足,每足有五趾,腹部带有支支撑薄竹片。有特异腥气,味微咸。
3、蝾螈 为蝾螈科动物贵州蝾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Feng et Chang)或红瘰蝾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 Anderson)除内脏的干燥体。又名土蛤蚧。本品呈条形,除去内脏无竹片支撑。全体长14-19厘米,尾较躯干短,头近圆形,较大而扁,头部有呈倒"v"字形的凸棱,中间下陷或有一瘰疣隆起,均为棕黄色或土黄色,头、背及腹部及其它部分均为黑褐色,密生疣粒。气腥,味微咸。
4、喜山鬣蜥 为鬣蜥科喜山鬣蜥[Asama himalayana(Steindachner)]除内脏的干燥体。又名西藏蛤蚧。本品多呈条形或扁平状,全体长达20厘米以上,头小略扁。躯干长6-8厘米,头劲长4-5厘米,两眼微窟窿,吻鳞瓦状排列,背鳞及四肢鳞具棱脊,颌鳞锥状,腹鳞斜不切鼻孔。头顶、躯干背面四鳞片较大,呈覆瓦状排列,背鳞及四肢鳞具棱脊,颌鳞锥状,腹鳞斜方形。四肢具五趾,趾狭而细,节略大,先端具细长爪。全体黑褐色,尾长于身。气腥,味微咸。
5、蜡皮蜥 为鬣蜥科动物蜡皮蜥(Leiolepis belliand rubritaeniata Mertens)除内脏的干燥体。又名红点蛤蚧。全体长40厘米,尾长近体2倍。头短,眼小,闭合,耳孔裸露。上下颌生有多数细小牙齿,上颌前端有二枚大牙。头顶部及尾背部鳞片较大,均具棱,背鳞细小,呈细颗粒状,嵌镶排列。前肢短,后肢粗长,前趾较短,后趾细长。先端均有细瓜。尾粗,中段后渐细。体、尾和四肢背面黑色,密布橘红色圆形斑点,体两侧有条橘红色斑纹,腹面及四肢腹面均呈灰白色,尾部淡褐色。
6、变色树蜥 为鬣蜥科动物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 (Daudin)](又名乌鬃蛇)除内脏的干燥体。体长约10厘米,尾长近体长3倍。体壁和四肢用竹片撑开。头呈四角锥形,体躯剖开摊平近方形,尾略为圆柱形,自头至尾基部的正脊有廟鳞,鼓膜明显,四肢长,后肢比前肢长1.6-1.7倍,全体浅棕色,或带灰色,背部有深色斑。尾部有深浅相间环纹。气腥,味咸。
7、山溪鲵 为小鲵科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David)]的干燥体。呈条形,全体长10-18厘米,头近圆扁,嘴闭合,颌缘生细齿,眼下陷。四肢短小,前后肢均具4趾,趾关节明显。尾端圆柱形,向后渐扁形,全体光滑,黑褐色。
药典标准
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
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色或淡灰黄色。横纹肌纤维侧面观有波峰状或稍平直的细密横纹;横断面观三角形、类圆形或类方形。鳞片近无色,表面可见半圆形或类圆形的隆起,略作覆瓦状排列,布有极细小的粒状物,有的可见圆形孔洞。皮肤碎片表面可见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骨碎片不规则碎
块状,表面有细小裂缝状或针状空隙;可见裂缝状骨陷窝。
(2)取本品粉末0.4g,加70%乙醇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蛤蚧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8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1)为展开剂,展开15cm,取出,晾
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饮片
[炮制]
蛤蚧 除去鳞片及头足,切成小块。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小块。表面灰黑色或银灰色,有棕黄色的斑点及鳞甲脱落的痕迹。切面黄白色或灰黄色。脊椎骨和肋骨突起。气腥,味微咸。
[鉴别]
[浸出物]同药材。
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润后,烘干。
[性状]
本品形如蛤蚧块,微有酒香气,味微咸。
[性味与归经]
咸,平。归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用法与用量]3~6g,多入丸散或酒剂。
[贮藏] 用木箱严密封装,常用花椒拌存,置阴凉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