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2024-12-20 11:43:33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中文名:半枝莲

英文名:HERBASCUTELLARIAEBARBATAE。

概述

半枝莲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barbataD.Don.)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抗癌等功能。

蒋仪《药镜拾遗赋》记载“半支莲解蛇伤之仙草”。民间除治毒蛇咬伤外,尚用治肿瘤,有一定的近期疗效。《校正本草纲目》记载“此草开紫白色花,草紫红色,对结对叶,七八月采用”。所述形态与本种相近。民间草药中以半支莲或“半支”为名的品种甚多。《百草镜》载“各种半支有七十二种”。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收载有鼠牙半支、狗牙半支及虎牙半支等,系景天科景天属的几种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收载的半支莲即为本品。

产地分布

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河南省确山县为现在主产区,近年来发展量较大。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30-40厘米。茎下部匍匐生根,上部直立,茎方形、绿色。叶对生,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卵圆形,边缘有波状钝齿,下部叶片较大,叶柄极短。花小,2朵对生,排列成偏侧的总状花序,顶生;花梗被黏性短毛;苞片叶状,向上渐变小,被毛。花萼钟状,外面有短柔毛,二唇形,上唇具盾片。花冠唇形,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雄蕊4,二强;子房4裂,柱头完全着生在子房底部,顶端2裂。小坚果卵圆形,棕褐色。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态环境

多见于沟旁、田边及路旁潮湿处。过于干燥的土壤不利生长。

生物学特性

半枝莲为马齿苋科马齿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5-20厘米,茎叶肉质,叶圆筒形。花着生于茎顶,花色丰富,有紫红、大红、粉红、橘红、橙黄、浅黄、纯白及多种复色的单瓣与复瓣品种,自3月初至9月底陆续开花不绝。开花多少、大小与日光密切有关,中午日照下花朵怒放,色彩鲜艳,傍晚和阴天,花关闭或开花少。蒴果,种子黑色,7-9月陆续成熟,自行裂开,种子散落。

半枝莲一般栽培3-4年后,植株开始衰老,萌发能力减弱,必须进行分株另栽或重新播种。种子容易萌发,发芽适温为25℃。种子寿命为1年。

生长习性

半枝莲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

生长周期

多年生草本植物。

采收加工

用种子繁殖的,从第二年起,每年5、7.9月都可收割1次。分株繁殖的,当年9月收获1次,以后每年也可收割3次。收时用镰刀齐地割取全株,拣除杂草,捆成小把,晒干或阴干即可。

亩产量:

400-500公斤。

贮藏养护

置干燥处。

形状规格

本品长15-35cm,无毛或花轴上疏被毛。根纤细。茎丛生,较细,方柱形;表面暗紫色或棕绿色。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长1.5-3cm,宽0.5-1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的钝齿;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花单生于茎枝上部叶

腋,花萼裂片钝或较圆;花冠二唇形,棕黄色或浅蓝紫色,长约1.2cm,被毛。果实扁球形,浅棕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功能

辛、苦,寒。归肺、肝、肾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化瘀利尿。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水肿,黄疸。用法与用量15-30g,鲜品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全长15-40cm,无毛或花轴上疏被毛。根纤细。茎四棱形,表面暗紫色或棕绿色。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皱缩或卷摺,展平后呈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长1.5-3cm,宽0.5-1cm,先端钝,基部截形或宽楔形,全缘或有少数有明显的钝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质脆易碎。花序生于枝端,花冠二唇形,棕黄色或深蓝紫色,长约1.2cm,被毛,但商品中花冠常已脱落,留有匙形的下萼和具盔盾形的上萼,内藏4个扁球形小坚果,浅棕色。全草质柔软,易折断。气微,味苦涩。以色绿、味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制片:表皮细胞呈长多角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上表皮细胞较大,长55-93μm,宽14-40μm,下表皮细胞长25-48um,宽11-25μm。非腺毛1-2个细胞组成,圆锥形,壁具疣状突起,基部细胞具放射状角质层纹理;近叶缘处非腺毛较大,由1-3个细胞组成,长48-141um。腺鳞上表面较少,下表面较多,腺头圆球形、扁圆球形,由7-8个细胞组成,直径50-75um,腺柄单细胞;腺毛存在于下表皮,由4个细胞组成的腺头,直径约28μm,腺柄单细胞。气孔存在于下表皮,直轴式。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0g,加80%乙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半小时,趁热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

(1)取滤液1ml,加镁粉少许及浓盐酸4滴,溶液渐呈绯红色。(检查黄酮类)

(2)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试液1-2滴,溶液呈墨绿色。(检查酚类)

(3)取以上剩下的滤液于水浴上蒸干,残渣加5%盐酸5ml溶解,滤过。于三支试管中各加滤液约1ml,再分别加碘化铋钾试液、碘化汞钾试液及钨酸试液各1-2滴,均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

2、薄层层析样品制备:本品粉末(20目)2g,加乙醚10ml,回流半小时,倾去乙醚,残渣加甲醇15ml,回流半小时后冷却,滤过,滤液供点样用。点样量10ml。吸附剂:硅胶H(黄岩荧光化学厂),加0.5%CMC铺板,110℃活化半小时。展开剂:甲苯-甲酸乙酯-甲酸(3:3:1)。展距12cm。于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斑点。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以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为好,翻耕,同时每亩施入农家肥2000千克作基肥,耕细整平,作成1.3米宽的畦。

2、繁殖方法

以种子繁殖为主,也可用分株繁殖。(1)种子繁殖多直播,时间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条播或穴播。条播按行距25-30厘米开沟,沟深4厘米左右;穴播者按穴距27厘米左右开穴。播种时,先将种子撒人混有畜粪水的草木灰里,拌成种子灰,再均匀地撒人沟内或穴内,覆一层细土或草木灰,厚度不得超过0.5厘米。播后在出苗前要绝对保持土壤湿润,播后约20天即可出苗。每亩用种子1.5-2千克。(2)分株繁殖春夏进行。将植株老根挖起,选健壮、无病虫害植株进行分株,每株有苗3-4根,按穴距27厘米左右穴栽,裁后浇水。

3、田间管理

(1)间苗、补苗直播的在苗高5-7厘米时按株距4-5厘米进行间苗,同时进行补苗,补苗应带土移栽,栽后浇水。(2)中耕除草出苗即行中耕除草,以后每次收割后都应及时进行。(3)追肥结合中耕除草,每次每亩追施2000千克人畜粪水。

药典标准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

本品长15~35cm,无毛或花轴上疏被毛。根纤细。茎丛生,较细,方柱形;表面暗紫色或棕绿色。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长1.5~3cm,宽0.5~1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的钝齿;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花单生于茎枝上部叶腋,花萼裂片钝或较圆;花冠二唇形,棕黄色或浅蓝紫色,长约1.2cm,被毛。果实扁球形,浅棕色。气微,味微苦。

[鉴别](1)本品茎横切面:茎类方形。表皮细胞1列,类长方形,外被角质层,可见气孔、腺鳞。四棱脊处具2~4列皮下纤维,木化。皮层细胞类圆形。内皮层细胞1列。中柱鞘纤维单个或2~4~12个成群,断续排列成环,四角较密集,壁较厚。维管束外韧型,四棱脊处较为发达。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髓部宽广,薄壁细胞类圆形,大小不等,可见壁孔,中部常呈空洞状。

叶片粉末灰绿色。叶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直轴式或不定式。腺鳞头部4~8细胞,直径24.5~38.5μm,高约25μm,柄单细胞。非腺毛1~3~(5)细胞,先端弯曲,长60~150~319μm,具壁疣,毛基部具放射状纹理。腺毛少见,头部1~4细胞,柄1~4细胞,长约8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半枝莲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木犀草素对照品、芹菜素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

0502)试验,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3: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在105℃加热数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杂质不得过2.0%(通则2301)。

水分 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10.0% (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通则2302)。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8.0%。

[含量测定] 总黄酮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野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4ml、0.8ml、1.2ml、1.6ml、2.0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以甲醇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在335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法 精密量取[含量测定]项野黄芩苷项下经索氏提取并稀释至100ml的甲醇溶液1ml,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照标准曲线制备项下方法,自"以甲醇为空白"起,依法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野黄芩苷的重量(mg),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黄酮以野黄芩苷(C21H18O12)计,不得少于1.50%。

野黄芩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醋酸(35:61: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5nm。理论板数按野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野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80u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60~90℃) 提取至无色,弃去醚液,药渣挥去石油醚,加甲醇继续提取至无色,转移至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蒸干,残渣用20%甲醇溶解,转移至2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野黄芩苷(C21H18O12)不得少于0.20%。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方柱形,中空,表面暗紫色或棕绿色。叶对生,多破碎,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花萼下唇裂片钝或较圆;花冠唇形,棕黄色或浅蓝紫色,被毛。果实扁球形,浅棕色。气微,味微苦。

[鉴别](除茎横切面外)

[检查]

(水分 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浸出物]

[含量测

定]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辛、苦,寒。归肺、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化瘀利尿。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跌扑伤痛,水肿,黄疸,蛇虫咬伤。

[用法与用量]

15~30g。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