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2024-12-18 16:26:44 内容管理员 10

别名

狗心草、折耳根、狗点耳、岑草、蕺、菹菜、紫背鱼腥草、截儿根,客家话称之狗贴耳。

概述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产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阴干用或鲜用。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排脓消痈,利尿消肿通淋的作用。主治肺热喘咳,肺痈吐脓,喉蛾,热痢,疟疾,水肿,痈肿疮毒,热淋,湿疹,脱肛等病症。

产地分布

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形态特征

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下部匍匐,节上轮生小根。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心形,全缘,背面常紫红色,掌状叶脉5~7条,叶柄长1~3.5厘米,无毛,托叶膜质长1~2.5厘米,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花小,夏季开,无花被,排成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的穗状花序,总苞片4片,生于总花梗之顶,白色,花瓣状,长1~2厘米,雄蕊3枚,花丝长,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由3个合生心皮所组成。蒴果近球形,直径2~3毫米,顶端开裂,具宿存花柱。种子多数,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鱼腥草是治肺痈之要药。

生态环境

鱼腥草主要生长在中国西南三省阴冷潮湿的山区。

生长周期

鱼腥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虽有种子可供繁殖,但人工栽培大多利用老熟地下根茎为繁殖材料。

采收加工

鱼腥草通常以其地下根为食用部分,为了让鱼腥草充分生长发育,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采收期一般都控制在晚秋和冬季,采收时先收割地上部分,全株割下,洗净切段。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地下嫩茎,在整个冬季均可采收,用锄挖出,抖净泥土即可。

形状规格

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性味功能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药典标准

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鲜鱼腥草茎呈圆柱形,长20~45cm,直径0.25~0.45cm;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下部节上生有须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叶片心形,长3~10cm,宽3~11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绿色,密生腺点,下表面常紫红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味涩。干鱼腥草 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黄棕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

[鉴别](1)本品粉末灰绿色至棕色。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8~104μm,内含黄色油滴。非腺毛1~16细胞,表面具线状纹理。腺毛头部2~5细胞,内含淡棕色物,直径9~24μm。叶表皮细胞具波状条纹,气孔不定式。草酸钙簇晶直径可达57um。

(2)取干鱼腥草粉末适量,置小试管中,用玻棒压紧,滴加品红亚硫酸试液少量至上层粉末湿润,放置片刻,自侧壁观察,湿粉末显粉红色或红紫色。

(3)取干鱼腥草25g(鲜鱼腥草125g)剪碎,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加乙酸乙酯1ml,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4小时,放置半小时,取乙酸乙酯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甲基正壬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u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检查] 水分(干鱼腥草)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酸不溶性灰分(干鱼腥草)不得过2.5%(通则2302)。

【浸出物]干鱼腥草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0.0%。

[检查]水分

(干鱼腥草)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酸不溶性灰分(干鱼腥草)不得过2.5%(通则2302)。

【浸出物] 干鱼腥草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

10.0%。

饮片

[炮制]

鲜鱼腥草除去杂质。

干鱼腥草

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干燥。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段。茎呈扁圆柱形,表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有纵棱。叶片多破碎,黄棕色至暗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搓碎具鱼腥气,味涩。

[鉴别]

[检查][浸出物]同药材(干鱼腥草)。

[性味与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贮藏]

干鱼腥草置干燥处;鲜鱼腥草置阴凉潮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