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

2024-12-17 14:02:23 内容管理员 7

别名

真珠、蚌珠、珠子、濂珠等。

概述

珍珠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和贵重的装饰品,有悠久的应用历史。

本品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Dunker)]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Lea)]、褶紋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等双壳类动物珍珠囊受刺激形成的产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珍珠就是我国宫廷中的珍品。《海史后记》曾记载:禹定各地贡品"东海鱼须鱼目,南海鱼革现珠大贝"。魏晋·《名医别录》把珍珠列为治疗疾病的重要药材,并阐明了珍珠的药效。汉代《尔雅》记载了河蚌珍珠及其贝壳作为装饰品的史实。人工育珠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刘安《淮南子》中记载:"明月之珠,螺蚌之病而我之利也”,宋代陆佃《俾雅》也有"其孕珠若怀任然,故谓元珠胎"的记载,说明我国此时已认识了珍珠的成因。宋代庞之英在《文昌杂录》中记载:"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来玩月华,此经两秋即成珠矣"。

十三世纪,我国以铅制核植入乌贝,成功地育成了有核珍珠(佛像珠)。广西合浦自古为我国采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据记载公元1499年,采得珍珠二万八千两。《庶物类》曰:"合浦县海中,有梅青婴之池(海底凹陷地,珠母贝繁殖于此)。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篮,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这是对采珠方式的记述。清代,东北松、嫩两江流域盛产优质珍珠,清朝官员多以其作装饰品。为此,清宫年年派官员到这些地区督办贡品,称之为"打牲乌拉"。虽然我国珍珠生产在古代就有过兴盛时期,但发展到封建社会,由于国内长期战乱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30年代,珍珠养殖技术濒于失传,养殖业几乎成了空白,药用也要靠国外进口。

产地分布

马氏珍珠贝为世界上应用历史较早、海水育珠的贝类。我国广东、广西沿海广有分布。三角帆蚌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等省,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育珠蚌。

褶纹冠蚌分布于全国各地湖荡、河沟和池塘。现在人工海水育珠主要在广西合浦、廉江及海南岛、台湾等沿海地区。以合浦所产珍珠量大质高,并以"南珠"名扬海内外。人工淡水养殖珍珠,主产于江苏武进;浙江宁波、金华、诸暨:湖南益阳、常德;安徽芜湖、当涂等地。近年来,广东、湖北也开展了人工育珠生产,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力。

形态特征

1、三角帆蚌 全身被两瓣不等边三角形的硬壳包盖着。壳大而扁平,壳质厚重,壳顶位于壳长前1/5处,后背缘向上伸展形成一个帆状翼,成体常残缺不全。翼基部前方,有较长的棕色韧带将两壳相连。壳表面不平坦,以壳顶为中心形成的生长线,粗而明显。壳顶具纹,后背部有两条由结节突起组成的斜肋。幼蚌,壳面呈黄绿色、红棕色等,随着年龄增长,壳色转为紫褐色或棕黑色,并具有放射色线。壳顶由于长年活动,往往被腐蚀或磨损,缺少外表皮。壳内面很光滑,显乳白色,肉红色、紫色等珍珠光泽。左壳具有两个不等大的拟主齿和两个长侧齿,右壳内有拟主齿和侧齿各一枚。一般壳长125.149毫米,高63-90毫米,宽2831毫米:壳内软体部分有外套膜和斧足等。外套膜:为紧贴蚌壳内表面、包被河蚌软体部分的一层软膜,在蚌的背部和中央部很薄,呈半透明状,由背部向腹缘或由前向后逐渐加厚,左右两叶在蚌的背部与内脏团的上皮组织相连,腹缘没有愈合点。蚌壳内表面腹缘有一半环形凹痕称外套痕,外套痕以外的外套膜腹缘部分称为边缘膜,外套痕以内的鳃、足所在的大片区域的外套膜称为内膜,背方围心腔所在部位的外套膜称为中央膜。

人工育珠生产就是用边缘膜和内膜制做组织小片或在该部位施行手术。边缘膜分外、中、内三层。外层称外套膜缘,分泌角质素形成蚌壳,叫生壳突起;中层对外界刺激敏感,叫感觉突起;内层肌纤维较多,它的伸缩起调节水流进出的作用,叫缘膜突起。外套膜贴壳的一面称外表皮其外沿有黄色或红棕色色线,该色线以内的边缘膜外表皮有分泌珍珠质的功能,且分泌速度较快、质量也较好,是我们制取组织小片和植珠的最佳区域。蚌的左右两个外套膜在后缘相愈合,形成两个水孔。背方较小的是出水孔,腹方较大的是入水孔。足和其它器官:在蚌体的腹面有一个肉质舌状突起,称斧足,为其运动器官。蚌的前端有口,其两侧有内外两个唇瓣,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的作用。后端开口为肛门,为排泄器官。身体两侧有一对鳃瓣为呼吸器官。三角帆蚌雌雄异体,外表较难区别。

2、褶纹冠蚌 与三角帆蚌相似,壳大较薄,两壳膨突,背缘向上扩展成巨大的冠,壳背后部自壳顶向后有一系列渐次粗大的纵肋。壳表面多为黄褐色,铰合部强大,韧带粗壮,左右两壳各具一后侧齿前侧齿细小,无拟主齿。最大壳长190毫米左右,高125毫米左右,宽36毫米左右。

3、马氏珍珠贝 两壳不对称,一侧稍凸,一侧较平,壳面呈茶褐色或黄褐色,成贝壳高8厘米左右;前闭壳肌退化,仅有一发达的后闭壳肌位于软体部中央稍偏后,由灰白色横纹肌和平滑肌构成。雌雄异体,但有时出现雌雄同体的现象。

生态环境

蚌为底栖类软体动物,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沼泽、小溪或水田等淡水环境中。水体流动较小或静止,水溶氧量每升4-5毫克左右,水温20-25℃。水底为泥质、沙质或石砾,水质肥而不浊,pH值三角帆蚌要求7-8,褶纹冠蚌在5-9。马氏珍珠贝生活在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多、水质肥沃的海水中。海水比重不低于1.015,水温15-30℃,海水流动适度,

生物学特性

1、生活习性 蚌类的摄食、呼吸、排泄和繁殖等都与水孔的活动有关。当周围环境平静时,蚌的斧足从壳中伸出,开始活动。活动时间多在夜间或阴雨天,早晨6-8时,或水温较低时,闭壳;9时以后伸足活动,下午3-4时,水温最高,蚌作开壳运动。当遇到敌書或受到惊吓时,柔软的肉体立即缩至两壳内,并紧紧关闭。水温20-25℃℃之间活动正常,高于30℃时,食欲下降,生长缓慢,36℃左右,则处于濒死状态。水温较低时,蚌类便利用斧足挖掘泥沙,腹缘向下,将部分身体潜埋在泥沙中,仅露出壳后缘进行呼吸和摄食。蚌的行动能力很弱,一般每分钟向前仅移动几厘米。凡蚌体经过之处,均留有粘液或一条沟线,蚌的食物主要是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有机微粒等。如轮虫、鞭毛虫、绿眼虫、绿粒藻、栅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硅藻、杆星藻、甲壳动物骨骼碎屑以及植物叶片碎屑等。三角帆蚌偏食硅藻,而褶纹冠蛙硅藻和绿藻都可取食。

每年4-8月为蚌的繁殖期。此时河蚌活动较为集中。雄蚌在水中排精,状如白雾,精子随水流进入雌体,通过外套腔到达外鳃腔与成熟卵子相遇,完成受精。受精卵借母体分泌的粘液附着在外鳃腔上孵化。形成钩介幼虫后,随水排出母体。

2、生活史 蚌的一生,分为胚胎期、钩介幼虫期、变态期(或寄生期)和蚌体生长发育期4个阶段。

(1)胚胎期:蚌卵在外鳃腔一旦受精,则开始有丝分裂,经过囊胚期、原肠胚期等,发育成钩介幼虫。翌年春季,幼虫发育完毕,排出母体。

(2)钩介幼虫期:钩介幼虫为河蚌未变态的幼体,具有可开闭的双壳,壳的腹缘生有强大的齿,齿上生钩,幼虫腹侧中央生有一条长而粘着的足丝,是幼虫的附着器官。当钩介幼虫离开母体后,便依靠两壳开闭,游泳活动。此期为蚌类一生中最为活泼的时期,如遇鱼类前来,幼虫就会用长足丝粘着在鱼体上,并用壳钩钩在鱼的鳃或鳍上,开始寄生生活。

(3)变态期(寄生期):钩介幼虫钩附在鱼体后,鱼体因受幼虫刺激,组织异常增殖,并将幼虫包埋在鱼体的组织中,形成被囊。钩介幼虫依靠其外套膜上皮吸取鱼体营养,开始变态发育。钩介幼虫的特有器官,如足丝、齿钩等,随着寄生时间的延长逐步退化消失,蚌的器官逐步发育成熟。变态发育完毕,破被囊,落入水底,便开始了蚌的新生活。

(4)生长发育期:蚌类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性别和环境而有所不同。幼体至4龄,生长较快,以后减慢。一般3年鳃瓣即可长全,4-5年性成熟,开始繁殖。蚌的寿命可达10年以上。

珍珠形成机理:

1、天然珍珠的形成 当砂粒或小虫等异物,偶然侵入蚌体,外套膜因受刺激,向结缔组织凹陷,并异常增殖,形成珍珠囊,将异物包埋起来。珍珠襄则以异物为中心,层复一层地分泌珍珠质,形成有核珍珠。若外套膜病变,一部分上皮细胞脱离外套膜,陷入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生成珍珠;或是外套膜因受刺激(如受伤),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出现凹陷或皱褶,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这种方式生成的珍珠,中心没有异物,为无核珍珠。

2、人工珍珠的形成 根据天然珍珠形成的原理,人工从异体蚌上制备活的外套膜上皮组织小片,与蚌壳制备的人工核,一起植入另一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植入的组织小片,依靠结缔组织提供的营养,围绕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从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若对外套膜施术时,仅植入组织小片,经细胞增殖形成珍珠囊,并向囊内分泌珍珠质,生成的珍珠则为人工无核珍珠。

生长习性

生长周期

采收加工

1、采收 每年晚秋或初冬,选取培育1-3年的育珠蚌(3年左右的为好),进行采珠。采珠方法

(1)剖蚌取珠:用刀剖开蚌的两壳,以手挤出珍珠;或用绞肉机,把蚌绞成碎块,用清水冲洗,分离出珍珠。

(2)活蚌取珠:操作过程类似插片手术,即打开蚌壳以后,用弯头镊子把珍珠一颗颗摘出,再将育珠蚌完好地放回池水中养殖,第2年重新制片育珠,这样既节省育珠费用,又提高了河蚌的利用率。

2、加工(1)珍珠的初加工:采收后的珍珠及时放在饱和食盐水中浸泡5-15分钟,用清水冲洗洗去粘液和珍珠囊碎片,然后,再放到饱和的温香皂水中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绸布擦干、打光即可。

(2)珍珠粉的机械加工:一般有二种方法,其中干制法是将净珍珠放在粉碎机中粉碎成粉(粉碎过程注意不要使机器发热),粉末用200目、250日和320日的筛成不同细度的粉末,较粗的粉粒再粉碎过筛。粉碎好的珍珠粉放入塑料袋中密封,即成珍珠粉商品;水制法是将130目的净珍珠粗粉,加蒸馏水调成浆糊状,在球磨机中进行水磨,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将珍珠粉浆放在烘箱中烘至含水量低于1%,再在粉碎机中粉碎即成。

贮藏养护

珍珠及其加工品,按不同类别、等级分装,箱、柜、缸、坛等避光容器内,并放入适量吸潮剂铺垫底层,脱脂棉填充空间,进行保藏。仓库存放温度要求在30℃以下,相对湿度不得超过70%本品一般不发生虫蛀,仅在较长接触空气或潮湿的条件下,有变色生毒现象。入库前应检查,剔除做过装饰或被汗渍的污染品;毒雨季节增加检查次数,发现珍珠表面光泽减退,出现黄色或暗黄色斑点、斑纹,即为变色;若表面暗淡,手捻后光泽恢复,但有色素沉着斑点,即为生潋沟纹初毒的珍珠可用干燥清洁的绒布擦净、干燥,然后置密封容器内保藏。

形状规格

药材性状:

珍珠呈类圆形、长圆形或卵圆形,大若黄豆,小如米粒,直径1-8毫米。表面显半透明状,具银白色、黄白色、淡粉红色或浅蓝色等特有色彩和光泽,光滑圆润细腻,质坚,破碎后断面有同心层纹,有的中心具有少许异物存在。用火烧之有爆烈声,裂片为银灰色小片,仍有五彩光泽,外周呈半透明状,无嗅、无味。以粒大、形圆、珠光闪耀、平滑细腻、断面有层纹者佳。

规格标准:

药用珍珠的质量要求是: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棒形,直径1.5-8毫米;表面类白色、浅黄绿色、浅蓝色或浅粉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现层纹。无嗅无味。一般以纯净、质坚、有彩色光泽者佳。污珠、珠等不能药用。

珍珠商品规格标准等 圆球形或近圆球形,重量在0.05克以上,表面自然玉白色(或彩色)全身细腻光滑,显闪耀珠光二等 圆球形,近圆球形,半圆形,大小不分,色较次于一等,表面自然玉白色(或彩色)浅,全身细腻光滑,显闪耀珠光。三等 圆球形,近圆球形,半圆形,馒头形,长圆形,腰箍形(腰鼓形),大小不分,表面玉白色,浅粉红色,浅黄色,浅橙色,浅紫色,全身光滑,有皱纹,显珠光。四等,半圆形,长形,腰箍形,馒头形,大小不分,全身基本光滑,显有珠光,表面色不分,有细皱纹或微沟纹。五等 不规则形,大小不分,珠身有明显皱纹或沟纹,全身有珠光。

性味功能

珍珠性寒,味甘、咸。归心、肝经。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等功能。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生云翳,疮疡不敛。并有”眼科圣药"之称,如在眼球手术时,珍珠粉是止血消炎的必备之药。对喉管炎、神经衰弱、老年性高血压、胃肠道溃疡、小儿疹后余毒、惊风等病都有一定疗效。

主要成分:

钙盐、壳角蛋白和多种氨基酸以及镁、锰、铅、铜、铁、钠、锌、钛、锶、银、镍等多种微量元素。

主要药理作用:

促进创面纤维素渗出,白血球活跃,抑制豚鼠离体肠管及子官的收缩;盐酸或乙醚提取液,能抑制组织胺对离体豚鼠肠管的收缩,防止组织胺引起豚鼠的休克及死亡;提取液对离体免肠有抑制作用。

真伪鉴别

根据市场调查,目前混有用滑石粉和贝壳的加工品棱柱层粉、珍珠层粉伪充珍珠粉,用贝壳磨制成球,以铅类化合物伪造珠光层的珍珠伪品。其鉴别特征如下

珍珠伪品:(1)加热烧灼,珠光层逐渐炭化消失或变为黑色,珠核偶有爆裂,碎片无光泽;

(2)磨片显微特征,无同心层纹;(3)紫外线下观查,黄绿色荧光或无荧光;(4)加丙酮(或乙酸乙酯)浸洗,珠光层可以洗脱,洗脱物为银白色细末,加硝酸溶解,溶液呈铅类化合物反应。珍珠粉伪品:(1)珍珠层粉:显微镜下观察为白色粉末微粒,略呈三角形、梯形、短形等不规则形状,其边缘不整齐,似具粗齿。加透明剂,有珍珠结构,偶见夹杂柱纤结构。(2)棱柱层粉:为白色粉末,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微粒有不规则棱角,并具明矾、矾样光泽。加透明剂后,有棱柱、柱纤、交错纹和叶片状等结构,无珍珠结构。(3)滑石粉:光滑感较珍珠粉强。显微镜下观察微粒呈结晶状。加透明剂后,无珍珠结构和其它结构,透明。另外,蚌类在孕期手术所获人工珍珠,多为蓝色,目前不作药用珍珠收购。当今市场上有用双氧水洗脱蓝色,混为药用。但是,用双氧水处理后的珍珠,珠光消失,可以区别。

种植技术

淡水珠培育技术:

(一)育珠蚌来源

1、野生河蚌的捕捞与运输 每年晚秋或早春可用拖网、扒耙和脚踩等方法捕捞。捕捞后应及时运往育珠场,运输方法有(1)干运:即运输前,将蚌浸足水分,然后把蚌放在箩筐里,用湿草垫盖好,装车或船,运往养殖场。装蚌厚度不得超过1米。途中运输要常洒水,保持蚌体湿润,防止曝晒和剧烈震动。此法适于短时间内的低温运输。以气温5-10℃,2-3日到达为好。(2)湿运:即将蚌放在船的活水仓内,在有流水的情况下运输。此法适用于远途运输。运输时,应保证仓内水流畅通;中途停船,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仓水停滞;途经有污染的水域,应关闭船仓水门,防止污染河蚌,造成死亡。河蚌经过捕捞、运输,体质瘦弱,甚至有的受损伤,应暂养复壮后才可用于育珠。暂养水面应选择浮游生物较多的肥水池塘,水深一般在1米左右。暂养方法有(1)吊养法:分为串吊及笼吊。串吊是在蚌的翼(或冠)部钻一个洞,用尼龙绳将蚌串吊于水中,不可露出水面或碰到淤泥。笼吊是将蚌放在笼子里(数量适量),垂挂在竹架或绳上,不要露出水面或碰到水底。(2)底养法:是直接把河蚌散养在水中。一般放养密度3公斤/米 2。要求河蚌散布均匀,水底为硬质泥底或沙泥底。散养水域如果较大可用竹箔等围起来,以防河蚌爬失或受其它生物侵害。在暂养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蚌的疏密度、生长状况和水色水质等,经常施肥保证河蚌有充足的饵料,促进河体质的恢复和发育。

2、河蚌的人工繁育 人工繁育首先应进行亲蚌选择,雌蚌体较大且宽,鳃丝排列紧密,鳃丝数可达100-120条;雄蚌体狭长,后端较尖,鳃丝排列稀疏,鳃丝数为60-80条。用于繁育的亲蚌应选择5-6龄性成熟的个体,要求体大、健壮、闭壳力强、体形完整、色泽光亮(呈青蓝色),本种特征明显。选好的亲蚌标记雌雄符号,按2:1的雌雄比,每隔10厘米吊养于水中。培育水域的水质微呈黄绿色,透明度25厘米左右,有微流。培育过程中要经常施肥,投放饵料和更换新水,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蚌类一般在每年的4-8月繁殖,最佳繁殖水温20℃。三角帆蚌要求水质清新,含氧量高,微有水流。所以要建砖石结构的水泥孵化池,池面积1-1.5米2,深0,2-0.4米,有进出水口并附设贮水池、喷水管道和排水道等。褶纹冠蚌对水质和底质要求不高,可选择小水面的池塘或挖200-300米2、深1米左右的小池,附进出水口,水深保持0.5米即可。因钩介幼虫需要在鱼体上寄生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幼蚌所以要准备好宿主,宿主主要有鳙、鲜、草鱼、黄颡鱼、皱鱼、食蚊鱼和泥鳅等,尤以黄颡和鳙鱼最

佳。宿主大小以9-12厘米较好。母蚌在受精后,受精卵约需35-50天形成钩介幼虫。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检查,应在水中进行。检查时,如发现母蚌左右鳃瓣膨胀,显紫色,则表示钩介幼虫成熟,此时用针顺着鳃丝可钩出连续不断的细丝,显微镜下可看到钩介幼虫活动。说明幼虫成熟度好,可以采苗。采苗方法有(1)静水采苗:将母蚌离水半小时或阳光晒10-20分钟,置直径50厘米的木盆中,加深10厘米左右清水,即可看到母蚌排放絮状粘液--钩介幼虫,然后将蚌放到另一盆中继续排放幼虫,安装小型增氧泵或用手搅动,使水流动迅速放入宿主鱼,10-20分钟后,把鱼移至培育池或其它水域中饲养。(2)流水采苗:按每平方米水面母蚌3-5个、宿主鱼200尾左右的比例放入培育池水中,保持水流缓慢流动,2-3天即可完成采苗工作。(3)网箱采苗:设置2x1.3x1米,网眼30目的网箱若干个,每个网箱放母蚌10-20个,宿主鱼400尾左右,吊于水质较好、水流较缓的湖泊等水域中。2-3小时,即及时将宿主鱼取出饲养。宿主鱼的培育池水深0.5米,池水要清新、通畅。一般每立方米水投放宿主鱼200尾左右。每日定时投放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测定水温,当积温达到180℃左右时,就要经常观査,见鱼体上的白点有破溃现象,要立即将宿主鱼捞入水底已铺好厚2厘米左右细沙的孵化池中,让其自然脱苗。当积温达到200℃C以上时,一般幼苗已基本脱落完毕。捞出宿主鱼,转入幼蚌饲养。饲养幼蚌的水体要求含氧量不低于每升4毫克,pH值7-8,透明度35厘米。水流缓慢。初期饲料以50微米以内的硅藻、鞭毛藻、单细胞原生动物为主,后期饲料为较大的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轮虫、小型甲壳动物等。一个月左右,即可适当加投花生麸、菜籽麸等人工饲料。当蚌长到2-3厘米,即可逐步将蚌分散养殖。养殖方法:可在距离水面20-25厘米处进行吊养或在水深0.5米左右处进行底养。当蚌体长到13厘米左右时,即可作育珠蚌使用。

(二)人工育珠

1、育珠季节 人工植片育珠,在水温10-30℃时,脱片率低,伤口愈合快,珍珠囊形成较好。所以,植片应选择早春或晚秋两季,以晚秋最佳;北方,由于气温较低,多在7月做育珠手术。

2、育珠蚌的选择 制片蚌:选 2-3龄左右健壮的蚌。该蚌生活力强,外套膜细胞活跃,分泌珍珠质快,成珠好,手术容易。植珠蚌:选择3-5龄,壳长15厘米以上、体质健壮、外壳无缺损的蚌。蚌选好并洗刷干净后,将植珠蚌壳口朝上排放在盛水的桶中 (蚌易自然开口,方便手术),送往手术室。

3、组织小片的制取 用开壳刀剥开蚌的两壳,切断两壳的连结部分。用剪刀将外套膜色线及其以外的部分剪净。用内膜开膜器和镊子,从边缘膜水孔位置剥离内外表皮层并将其剪下,按照结缔组织朝下的方式,平摊在玻璃板上,用泡沫塑料加水轻洗外表皮,并用切片刀将外表皮修正,切成一定规格的小片,滴上清水,待小片收缩并分泌浆液后,即可使用。小片排净浆液后,应迅速进行植珠手术,以保证小片细胞的活力。小片制取的位置一般靠近进出水孔一端的上表皮;小片形状有正方形、正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多采用正方形;植片规格以边长0.7-0.8厘米为大片;0.5-0.6厘米为中片;0.2-0.4厘米为小片。一般多采用同种蚌类制取的中片。近年来试用不同种蚌制片,植入异种蚌体,成珠较快。

4、植珠手术 无核珍珠植珠手术:用插口器插入壳前腹缘使其微开,如壳口自然张开,可直接用开口器由后腹缘伸入壳内,让壳口张至规定大小并用塞子固定,将壳口斜向上放在手术台上。一般开口宽度,三角帆蚌1.2厘米;褶纹冠蚌1.5厘米。洗净中央膜内表皮和内脏团,用拨鳃板将鳃和斧足拨到暂不手术的一侧,用开口针刺内表皮,造成外伤口,再用送片针挑起小片,沿外伤口送进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间,并注意将小片表皮的一面包在中心,结缔组织一面置于外层,送片深度以距外伤口0.5-1厘米为宜;用整圆器将小片整成圆球形突起,使其固定成圆形,有利于形成圆珠。有核珍珠植珠手术:该手术与无核植珠手术基本一致,只是在开口后,用通道针扩深通道1厘米以上,再一手持钩,钩住外套膜内表皮并将伤口适当拉起,使伤口成裂口状,另一手持送核器,蘸水把人工核吸上并送入伤口,再用通道针将核推到结缔组织里(核距伤口不得小于1厘米)。然后,再将小片(一般不超过2平方米毫米)送到核的上方并将小片表皮的一面贴在核的表面上。

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1)手术部位:边缘膜及其附近的内膜和鳃位处的内膜三个部位,形成的珍珠光泽好,成珠迅速,是手术较好的部位。有核珍珠手术一般在唇瓣下(肝脏下)、围心腔下和斧足基部,可植较大的核,外套膜后部只宜植较小的核。(2)插片数量与布局:插片数量要根据蚌的大小、体质、植片规格、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灵活掌握。一般壳长15厘米以上的蚌可插中片,每只26片左右。小片布局要均匀,距离要保持在1.2厘米左右。有核珍珠手术,一般每侧外套膜送核3-4粒,内脏团2-3粒。送核太多,不仅影响珍珠的质量,也容易造成蚌的死亡。(3)插片的内外伤口都要尽量缩小,这样有利于伤口迅速愈合和较快形成珍珠囊,产生珍珠。(4)手术的一切用具、组织小片以及手术人员都要保持清洁卫生,严禁不洁操作,造成感染,使手术失败。

(三)饲养管理

1、术后饲养 手术后的育珠蚌应及时转移到活水中饲养,方法(1)吊养法:分为串吊及笼吊两种。串吊是在育珠蚌翼状突起后部钻一小孔,小孔大小以14号铅丝穿过为准,用尼龙绳将几只蚌串在起,吊养在水中。河蚌串吊的疏密程度和深度,应按季节、水温、水质等变化而变化。冬季间距宜小深度加深;夏季间距宜大。一般吊养在最上面的蚌距水面不得少于33厘米,最下面的距水底33-16厘米左右,上下蚌间距33厘米,吊绳间距66厘米。笼吊法:用竹片等做成40x35x15厘米的笼子,每笼放入10 -20个蚌,悬吊在竹架上。每笼间距1.5-2米。(2)底养法:即将育珠蚌直接播放到养殖区的水底。

目前多采用鱼蚌混养的方式进行育珠。在混养中,人工投放饵料,大的碎屑由鱼吞食,微小的颗粒则由蚌食用。鱼类排泄的粪便,对增殖微生物有利,又为蚌提供了丰富食源。形成了良性循环。

2、改善水质 为增加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补充蚌的饲料。一般在水体较瘦(浮游生物少)的时候投放适量人粪、猪粪、牛粪或堆肥等有机肥料,有时也可适当施放一些无机肥料,改善水体水质,满足蚌的食欲。此项工作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鱼蚌生活情况灵活掌握。若水质过肥,会造成水中含氧量下降,鱼、蚌死亡。

3、育珠蚌的管理 手术后育珠蚌在水温15-25℃,水质良好的条件下,一周左右伤口即可愈合30℃左右,愈合最快。因此,在手术10-15天后,要细致检查,发现缺片的要及时补植,并清除死去的河蚌和附着在河蚌上的螺蛳以及水生植物,防止蚂蝗、鳗鱼等天敌的危害。经常掌握水温、水流和水肥的情况,适时调整水流、水质和蚌的养殖疏密度,促进河蚌生长,提高珍珠的质量和产量。

疾病防治

1、烂鳃病 为外伤后细菌感染,症状为鳃部颜色铁锈色,并粘附许多污物。有的移植小片也因感染发生腐烂,不能成珠。防治方法是尽量减少植珠时的不必要损伤。手术前,组织小片用0.1%的广谱抗生素处理,禁止不洁操作。每月在养蚌的水域适量泼洒1ppm漂白粉或生石灰水。病蚌每只可注射0.1%的金毒素1毫升,进行治疗。

2、水肿病 为缺乏钙或营养不良,造成河蚌内脏团和外套膜肿胀、透明,闭壳肌机能减退的疾病防治方法:给每只河蚌注射葡萄糖溶液1-2毫升;每天用珍珠层粉溶液浸浴病蚌20分钟或泼酒珍珠粉废弃液等。

3、寄生虫病 是由车轮虫和纤毛虫寄生在蚌鳃上引起的疾病。肉眼可见鳃上有白点。防治方法是在放养前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季节,每隔20 天适量泼洒一次3-4ppm的敌百虫药。

发展前景

我国幅员广阔,江、河、湖、海等水域众多,适宜育珠水面很广,蚌、贝类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有20余种,还有很大一部分资源未得到开发利用。因此,育珠和养殖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珍珠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不高,三等以上的优质珠仅占年产量的1%,绝大部分为四、五等及等外珠这类低等珠除了用于国内医药、日用、工艺品外,仍有较大部分既不能出口换汇,又不能在国内市场上寻找销路,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浪费,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和育珠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逐步建立大型珍珠养殖和加工基地,不断完善生产配套体系;加强对河蚌养殖,蚌、贝类育珠,提高产量和质量加强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以使养珠业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60年代至80年代产销情况:

我国珍珠商品过去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采收量少,大部分靠进口。不仅增加了外汇支出,而且还

不能满足国内需要,直接影响了中药成方率和医药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珍珠列为三类品种,由

市场调节产销。随着人工养珠业的发展,20多年来珍珠生产虽然有过起伏,销售逐年增加,能够满足药

用需要。属于供应有余的品种。

50年代至60年初,我国珍珠最高年产量达610公斤,仅接近当时正常年需要量的1/2。到1961年产量下跌到39.9公斤,产需矛盾十分突出。

为了解决我国药用珍珠的紧缺状况,江苏省于60年代初开始进行河蚌育珠的研究,经过努力,在河蚌育珠、河蚌养殖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于1966年获得成功。随后浙江、上海、湖北等省市也开展了人工育珠,养殖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国内商品的主要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工业发展、城市扩大、生态破坏,野生资源逐年减少而造成的产不足销的矛盾。60年代末,不仅解决了国内药用需要,而且还向国外输出珍珠原料及其制品。进入70年代后,我国养珠生产曾有过两次起落。1976年珍珠产量达35.8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当时国内市场已经满足,国外市场尚未打开,在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国家不得不采取调整价格、限量收购的措施,致使一些产地因缺乏承受能力而停产下马,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产量连续两年下跌。1977年、1978年珍珠产量比1976年分别下降了1/2和2/3。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珍珠打入西欧市场,需要量骤增,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产量又迅速回升。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期间,由于放开经营,市场调节产销,又出现了抬价争购刺激育珠生产者盲目发展,产品质量下降,市场混乱等问题。为此,国家于80年代中期,又实行了计划管理及出口许可证制度,使生产、销售和出口协调发展。在短短的20余年里,我国的人工养珠业发展很快,由一个珍珠进口国跃为出口大国,并朝着产品深加工迈进,成绩十分显著。 珍珠在国内广泛用于医药、工艺、日用及化工等方面。目前,以珍珠为原料的中成药如六神丸、诸葛行军散、类锡散、清瘟退热丹、八宝眼药、小儿化毒散、小儿回春丹、牛黄镇惊丸、珍珠散、镇安丹等已达20多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同时又是创汇率很高的商品。国际市场需要也较大,开发前景一分广阔。

药典标准

本品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Dunker)、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Lea)或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自动物体内取出,洗净,干燥。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棒形,直径1.5~8mm。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显层纹。气微,味淡。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不规则碎块,半透明,具彩虹样光泽。表面显颗粒性,由数至十数薄层重叠,片层结构排列紧密,可见致密的成层线条或极细密的微波状纹理。本品磨片具同心层纹。

(2)取本品粉末,加稀盐酸,即产生大量气泡,滤过,滤液显钙盐(通则0301)的鉴别反应

(3)取本品,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浅蓝紫色或亮黄绿色荧光,通常环周部分较明

【检查】 酸不溶性灰分 取本品粉末2g,置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炽灼至完全灰化,加入稀盐酸约20ml,照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通则2302)测定,不得过4.0%。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通则23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不得过5mg/kg;镉不得过0.3mg/kg;砷不得过2mg/kg;汞不得过0.2mg/kg;铜不得过20mg/kg。

饮片

珍珠 洗净,晾干,

【炮制】珍珠粉 取净珍珠,碾细,照水飞法(通则0213)制成最细粉。

【性味与归经】 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润肤祛斑。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疮疡不敛,皮肤色斑。

【用法与用量】 0.1~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贮藏】 空闭。

药典标准

2015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aii (Lea)或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自动物体内取出,洗净,干燥。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棒形,直径1.5~8mm。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显层纹。气微,味淡。

【鉴别】(1)本品粉末类白色。不规则碎块,半透明,具彩虹样光泽。表面显颗粒性,由数至十数薄层重叠,片层结构排列紧密,可见致密的成层线条或极细密的微波状纹理本品磨片具同心层纹。

(2)取本品粉末,加稀盐酸,即产生大量气泡,滤过,滤液显钙盐(通则0301)的鉴别反应。

(3)取本品,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浅蓝紫色或亮黄绿色荧光,通常环周部分较明亮。.

【检查】酸不溶性灰分 取本品粉末2g,置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炽灼至完全灰化,加入稀盐酸约20ml,照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通则2302)测定,不得过4.0%。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通则23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

子体质谱法)测定,铅不得过5mg/kg;镉不得过0.3mg/kg;砷不得过2mg/kg;汞不得过0.2mg/kg;铜不得过20mg/kg。

饮片

【炮制】珍珠 洗净,晾干。珍珠粉 取净珍珠,碾细,照水飞法(通则0213)制成最细粉。

【性味与归经】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润肤袪斑。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疮疡不敛,皮肤色斑。

【用法与用量】0.1~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贮藏】密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