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别名
拉丁名: Semen pharbitidis。
英文名:pharbitis Seed。
别名:
裂叶牵牛、喇叭花、牵牛花、牵牛郎、丑牛子、大牵牛花、毛牵牛、紫牵牛、牵牛花等。
概述
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L.) choisy 或圆叶牵牛 Pharbitis purpurea(L.) Voigt 的干燥成熟种子。为常用中药。商品为旋花科植物牵牛或圆吉牵牛的成熟种子。种子黑色者称"黑丑",淡黄白色者称"白丑",两种混合者称"二丑"。牵牛子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证类本草》载:陶隐居云,作藤生花,状如扁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求子核。唐本注云,此花似旋花,作碧色,不黄,亦不似扁豆。图经日,牵牛子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二月种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绕篱墙,高者或二、三丈,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如荞麦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本草纲目》载:"牵牛有黑白二种,黑者处处野生尤多。其蔓有白毛,断之有白汁。叶有三尖,如枫叶。花不作瓣,如旋花而大。其实有蒂裹之,生青枯白。其核与棠械子核一样,但色深黑尔。白者人多种之,其蔓微红,无毛有柔刺,断之有浓汁。叶团有斜尖,并如山药茎叶。其花小于黑牵牛花,浅碧带红色。其实蒂长寸许,生青枯白。其核白色,稍粗。"从以上记述,大都与现今之牵牛类似。《证类本草》之"越州(今在浙江省)牵牛子"图及《本草纲目》"牵牛子"图均与牵牛的植物形态类似;而《本草纲目》"白牵牛"图却与圆叶牵牛的植物形态类同。
产地分布
通常栽培于庭院、菜圃及房屋周围等处;也野生于灌丛、墙脚、山路旁等地。原产于热带美洲;现今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
形态特征
1、牵牛Pharbitis nil(L.) Choisy [lpomoea nil(L.) Roth]--旋花科Convolvulaceae.一年生缠绕性草本。茎左旋,长2m以上,被倒生短毛。叶互生,有长柄,叶柄常比总花梗长;叶片广卵形,通常3裂,基部心形,中裂片较长,长卵形,先端长尖,基部不收缩,侧裂片底部阔圆,两面均
被毛。花1-3朵腋生,具总花梗;苞叶2;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2-2.5cm,先端尾状长尖,基部被长毛;花冠漏斗状,紫色或淡红色、淡蓝色、蓝紫色,上部色较深、下部色浅或为白色,早晨开放,日中花冠收拢;雄蕊5,贴生于花冠基部,长不及花冠之半,花丝基部有毛;雌蕊1,比雄蕊稍长,无毛,柱头头状,3裂。蒴果球形,为宿存花萼所包被,3室,每室有2种子;种子卵状,3棱形,黑色或黄白色,表面平滑。花期6-9月,果期7-10月。
2、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 (L.) Voigt [lmpomoea purpurea(L.) Roth.] --旋花科Convolvulaceae.本种与牵牛的主要区别为全株密被白色长毛。叶通常阔心形,全缘;叶柄与总花梗近等长。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较短,长约1cm。
生态环境
生于山野灌丛中、村边、路旁;多栽培。全国各地有分布。
生物学特性
一年生缠绕草本,全株密被白色长毛。叶互生,阔心形,全缘,叶柄与总花梗近等长。花序有花1-3朵;萼片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cm,先端尾尖;花冠白色、蓝紫色或紫红色,漏斗状,长5-8cm;雄蕊5;子房3室。蒴果球形。种子5-6粒,卵形,黑色或淡黄白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生于山野灌丛中、村边、路旁;多栽培。全国各地有分布。
生长习性
适应性较强,一般喜湿润、肥沃的土壤,怕强光直射。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8-10月果实成熟、果壳尚未裂开时采收。采集过早,种子太嫩,干后瘪缩,损耗大;采集过迟则果壳裂开,种子散落,造成损失。
炮制:
割下地上部分晒干后,用手搓开或用棒击开果壳,除去果壳、枝、叶等杂质,收集种子晒干即可。将本品用清水洗净。晒干或烘干,拣去杂质。开炒牵牛时,取净牵牛子入锅,用文火炒,至稍微鼓起发出香味时为止。取出,冷却。
贮藏养护
陶器缸装,放干燥通风处。
形状规格
种子似橘瓣状,长4-8mm,宽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有1条浅纵沟,腹面接线的近端处有1点状种脐,微凹。质硬,浸水中作龟裂状胀破,内有浅黄色子叶两片,紧密重叠而皱曲。味辛、苦,有麻感。
性味功能
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泻水、下气、驱虫功能。用于水肿、喘满、痰饮、脚气、虫积、食滞、大便秘结等。用量3-6g。凡胃弱气虚及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同用。
化学成分:
种子含牵牛甙(Pharbitin)约2%,用碱水解后生成牵牛子酸(Phrbitic acid)等。牵牛子酸为混合物,分离得牵牛子酸A、B、C、D,以后二者为主。此外尚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类。另含有生物碱:麦角醇(Lysergol)、裸麦角碱(Chanoclavine)、喷尼棒麦角碱(Penniclavine)、异喷尼棒麦角碱
(lsopenniclavine)和野麦碱(Elymoclavine)以及蛋白质、甾醇类化合物、色素等。在未成熟的种子中,还含有多种赤霉素(Gibberellin)。
药理作用:
体外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牵牛子甙在肠内遇到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能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强烈泻下;还有利尿作用;体外实验有驱蛔作用。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似橘瓣状,长4-8mm,宽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的近端处有1凹点状种脐,左右面平坦。质坚硬,横切面可见极皱缩折叠呈大脑状的子叶,黄色或淡黄色。用水浸润后,种皮呈龟裂状,且常自腹面棱线处胀裂,而显粘液性。气无,味微辛稍粘,有麻舌感。以粒饱满者为佳。
伪品:
云南部分地区发现的伪牵牛子为同科植物多刺月光花Calongction murieatum (L.) G.Don.的种子。呈卵圆形,略扁,具钝三棱,约为圆球体的1/4,长0.8-0.9cm,宽0.6-0.7cm。表面淡棕黄色,光滑,背面稍弓形隆起,正中有一条纵直的浅凹沟,色较淡。腹面为一钝棱线,棱线一端有白色圆形的凹陷种脐。质坚硬,横切面亦可见皱缩折叠的淡黄色子叶。其大小、颜色等与药用牵牛子不同,应注意区别。
种植技术
适应性较强,一般喜湿润、肥沃的土壤,怕强光直射。种植方便,管理简单。
药典标准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L.) Choisy或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 (L.)Voigt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本品似橘瓣状,长4~8mm,宽3~5mm。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背面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的下端有一点状种脐,微凹。质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微显油性。气微,味辛、苦,有麻感。
[鉴别](1)取本品,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手捻有明显的黏滑感。
(2)本品粉末淡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深棕色,形状不规则,壁波状。非腺毛单细胞,黄棕色,稍弯曲,长50~240μm。子叶碎片中有分泌腔,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106μm。草酸钙簇晶直径10~25μm。栅状组织碎片和光辉带有时可见。
(3)取本品粉末1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60~90℃)适量,加热回流提取2小时,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挥干溶剂,加入二氯甲烷-甲醇(3:1)混合溶液提取6小时,回收溶剂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牵牛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咖啡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10~20ul、对照品溶液3ul,分别点于同一高效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酸(93:9: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磷钼酸试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黑色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总灰分 不得过5.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饮片
[炮制]牵牛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炒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稍鼓起。用时捣碎。
[性状]
本品形如牵牛子,表面黑褐色或黄棕色,稍鼓起。微具香气。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8.0%。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12.0%。
[鉴别](除显微粉末外)[检查](总灰分)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