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槿皮

2024-12-12 10:39:40 内容管理员 4

别名

槿皮、川槿皮、白槿皮、芦树皮、槿树皮、碗盖花皮。

概述

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茎皮或根皮。

产地分布

四川。

形态特征

木槿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生态环境

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11~12月间采挖。洗净晒干。

形状规格

川木槿皮,干燥的茎皮或根皮呈半圆筒或圆筒状,长15~25厘米,宽窄及厚薄多不一致,通常宽0.7~1厘米,厚约2毫米。外皮粗糙,土灰色,有纵向的皱纹及横向的小突起(皮孔);内表面淡黄绿色,现明显之丝状纤维。不易折断,体质轻泡。气弱,味淡。以条长、宽、厚、少碎块者为佳。

性味功能

性味归经:

寒;甘、苦;归大肠、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痒。用于治肠风泻血,痢疾,治脱肛,白带,痔疮,疥癣。

化学成分:本品根中含鞣质、粘液质等。

药理作用:本品根茎的醇浸液在试管内对革兰阳性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用于疥癣。本品有清热杀虫止痒的作用,为治疥癣之良药。治癣疮,可煎水,加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浸汁磨雄黄涂擦;治头面钱癣,可为末,醋调敷。用于赤白带下,阴痒。本品有清利湿热、杀虫止痒之功。治湿热带下、阴痒,可单用煎水洗或酒煎内服,亦可与其他燥湿止带药同用。

真伪鉴别

干燥的茎皮或根皮呈半圆筒或圆筒状,长15~25厘米,宽窄及厚薄多不一致,通常宽0.7~1厘米,厚约2毫米。外皮粗糙,土灰色,有纵向的皱纹及横向的小突起(皮孔):内表面淡黄绿,川木槿皮色,现明显之丝状纤维。不易折断,体质轻泡。气弱,味淡。以条长、宽、厚、少碎块者为佳。显微鉴定:茎皮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韧皮部占大部分;纤维束众多,断续排列成若干层带(硬皮部),纤维壁稍厚,非木化或微木化;韧皮射线宽1-3列细胞,向外呈喇叭状,并散有草酸钙簇晶。

粉末:灰白色。①纤维多成束,直径8-22μm,壁稍厚,微木化,纹孔细小,圆形或斜裂缝状,孔沟大多明显。少数纤维的壁甚厚,胞腔线形。纤维束间韧皮射线细胞时可察见。②草酸钙簇晶直径12-48μm,棱角较宽。③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微弯曲。④淀粉粒单粒类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复粒稀少,由2-4分粒组成。

本品粉末灰白色。纤维成束,末端浙尖,直径5~26μm,壁厚薄不一,纹孔细小,圆形或斜裂缝状。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16~57μm,棱角钝尖或宽。木栓细胞淡黄棕色或无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壁稍厚,微弯曲。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使溶解,滤过,沿管壁加硫酸3~4滴,两液交界处显红色环,上层液显墨绿色;另取滤液少量滴于滤纸上,待干,喷洒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干燥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亮黄绿色荧光。

种植技术

1.气候土壤: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高山及平地均可栽种。以向阳、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较好。

2.种植:

用扦插繁殖,育苗移栽。四川地区于2-3月,选取径粗1cm以上的健壮枝条,剪成15-20cm长的插条。插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作成苗床。然后在畦上开横沟,按沟距33cm,深13-16cm,把插条斜靠沟壁,顶端稍露畦面,每沟插20根,盖上压紧。浇水。培育1-2年,苗高1m左右时,即可移栽。在冬季落叶后至第2年3月前,按株距1m开穴,每穴栽植1株,盖土压紧,再盖土使稍高于地面,浇水。

3.田间管理:扦插成活后,除草、追肥1次。以后在6、8、10月各浅耕除草1次。在8月中除后,并须追肥1次。

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也可使用氮素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