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苋
别名
中文名:马齿苋。
拉丁学名:Portulaca oleracea L。
别名:
马苋,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瓜子菜,麻绳菜,马齿菜,蚂蚱菜。
概述
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肥厚多汁,无毛,高10~30cm,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国内各地均有分布。该种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现代研究,马齿苋还含有丰富的SL3脂肪酸及维生素A样物质。SL3脂肪酸是形成细胞膜,尤其是脑细胞膜与眼细胞膜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A样物质能维持上皮组织如皮肤、角膜及结合膜的正常机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也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
产地分布
我国南北各地均产。我国南北各地均产。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活力强,生于菜园、农田、路旁,为田间常见杂草。广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
1、北马兜铃;草质藤本。叶纸质;叶柄柔弱,长2-7cm;叶片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长3-13cm,宽3-10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扩展,边全缘;基出脉5-7条。总状花序有花2-8朵生于叶腋;花序梗和花序轴极短或近无;花梗长1-2cm,小苞片卵形,具长柄;花被长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呈一长管,内面具腺体状毛,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有时边缘下翻或稍2裂,另一侧渐扩大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具延伸成1-3cm线形而弯扭的尾尖,黄绿色,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朔果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6.5cm,先瑞圆形而微凹,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便下垂,随果开裂。种子三角状心形,扁平,有小疣点,具浅褐色膜质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马兜铃;草质藤本。根圆柱形。茎柔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I-2cm,柔弱;叶片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长3-6cm,基部宽1.5-3.5cm,先端钝圆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稍扩展;基出脉5-7条,各级叶脉在两面均明显。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便长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脱落;花被长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成漏斗状,黄绿色,口部有紫斑,内面有腺体状毛;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顶端钝;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于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头状凸起,裂片先端钝,向下延伸形成波状圆环。蒴果近球形,先端圆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沿空间6瓣开裂;果梗长2.5-5cm,常撕裂成6条。种子扁平,钝三角形,边线具白色膜质宽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态环境
北马兜铃生于山野林绿,溪流两岸,路旁及山坡灌丛中。
马兜铃生于山谷、沟边阴湿处或山被灌丛中。
生物学特性
喜冷凉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旱,怕涝,忌阳光照射。宜在湿润而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种植。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花期5~8月。果期6~9月。
形状规格
1、北马兜铃,蒴果卵圆状倒卵形,长3-5cm,直径2-4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痕;果柄 细,长2-6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果实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宽6-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殊,味微苦。
2、马兜铃,蒴果球形或长圆形,基部钝圆,背缝线纵棱较平直。种子宽略大于长,心形。以个大、黄绿色、不破裂者为佳。
性味功能
性味:性寒,味甘酸。
归经:入心经、肝经、脾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热毒泻痢、热淋、尿闭、赤白带下、崩漏、痔血、疮疡痈疖、丹毒、瘰疬、湿癣、白秃、痢疾(大便半干半稀)、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蛇虫咬伤、便血、崩漏下血、现代大多用于治疗肠炎、急性关节炎、膀胱炎、尿道炎、肛门炎、痔疮出血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捣汁饮。外用:捣敷、烧灰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具有清热解毒,止血通淋等功效。
主治:急性、亚急性皮炎和肠炎、细菌性痢疾、疗疮肿毒、虫蛀咬伤、湿疹、阑尾炎、钩虫病、带状孢疹及功能性子宫出血。
药典标准
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根和杂质,洗净,略蒸或烫后晒干。
[性状]本品多皱缩卷曲,常结成团。茎圆柱形,长可达30cm,直径0.1~0.2cm,表面黄褐色,有明显纵沟纹。叶对生或互生,易破碎,完整叶片倒卵形,长1~2.5cm,宽0.5~1.5cm;绿褐色,先端钝平或微缺,全缘。花小,3~5朵生于枝端,花瓣5,黄色。蒴果圆锥形,长约5mm,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绿色。草酸钙簇晶众多,大小不一,直径7~108μm,大型簇晶的晶块较大,棱角钝。草酸钙方晶宽8~69μm,长至125μm,有的方晶堆砌成簇晶状。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或较平直,气孔平轴式。含晶细胞常位于维管束旁,内含细小草酸钙簇晶。内果皮石细胞大多成群,呈长梭形或长方形,壁稍厚,可见孔沟与纹孔。种皮细胞棕红色或棕黄色,表面观呈多角星状,表面密布不整齐小突起。花粉粒类球形,直径48~65μm,表面具细刺状纹饰,萌发孔短横线状。
(2)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加甲酸调节pH值至3~4,冷浸3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齿苋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水饱和正丁醇-冰醋酸-水(4: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有明显纵沟纹。叶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先端钝平或微缺,全缘。蒴果圆锥形,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9.0%。
[鉴别]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