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草

2025-01-23 15:40:58 内容管理员 5

别名

中文名:地胆草

英文名:Elephantopus scaber L.

别名:

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苦地胆、地苦胆[云南]、理肺散、牛吃埔、牛托鼻、铁灯盏

概述

地胆草(学名:Elephantopus scaber L.)菊科,地胆草属,直立草本,生于草地上,茎2歧分枝,有时全株有白色粗毛。基生叶丛生,叶片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边缘稍有钝锯齿;茎生叶少,极小。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成束,生于枝顶,花紫红色。瘦果有棱,顶端有4~6枚长而硬的冠毛。8至9月开花,10至11月果熟。全草入药。

产地分布

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省区。美洲、亚洲、非洲各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形态特征

根状茎平卧或斜升,具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高20-60厘米,基部径2-4毫米,常多少二歧分枝,稍粗糙,密被白色贴生长硬毛;基部叶花期生存,莲座状,匙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5-18厘米,宽2-4厘米,顶端圆钝,或具短尖,基部渐狭成宽短柄,边缘具圆齿状锯齿;茎叶少数而小,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向上渐小,全部叶上面被疏长糙毛,下面密被长硬毛和腺点;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或枝端束生的团球状的复头状花序,基部被3个叶状苞片所包围;苞片绿色,草质,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5厘米,宽0.8-1厘米,顶端渐尖,具明显凸起的脉,被长糙毛和腺点;总苞狭,长8-10毫米,宽约2毫米;总苞片绿色或上端紫红色,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而具刺尖,具1或3脉,被短糙毛和腺点,外层长4-5毫米,内层长约10毫米;花4个,淡紫色或粉红色,花冠长7-9毫米,管部长4-5毫米;瘦果长圆状线形,长约4毫米,顶端截形,基部缩小,具棱,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稀6条硬刚毛,长4-5毫米,基部宽扁。花期7-11月。

生态环境

常生于开旷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

性味功能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轻黏土、腐质土为好,不易高燥和阳光直射强烈的地区栽培。地整好后,翻耕,施农家肥。

2、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龙胆种子细小,千粒重约24毫克,萌发要求较高的温湿环境和光照条件。25℃左右7天开始萌发,幼苗期生长缓慢,喜弱光,忌强光。生产上种子繁殖保苗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精耕细作,加强苗期管理,保持苗床湿润,用苇帘遮光。

(2)分很繁殖法

秋季挖出地下根及根茎部分,注意不要损伤冬芽,将根茎切成三节以上段,连同须根埋入土里,覆土,保持土壤湿润,第二年即可长成新株。

(3)扦插繁殖

花芽分化前剪取成年植株枝条,每三节为插穗,剪除下部叶片,插于事先准备好的扦插苗床上,立即浇水,土温18~28℃约3周可生根,成活率和达80%左右。

3、田间管理

龙胆幼苗生长缓慢,生长年限长。苗期应及时除草,春季干旱时应灌水,雨季注意排水。花期追肥,如不留种,8月花蕾形成时应摘蕾,以增加根的产量。植株枯萎后清除残茎,再在畦面上盖3~5厘米粪土,以保护越冬芽安全过冬。

4、病虫害防治

褐斑病、斑枯病、花蕾蝇等可用常规方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