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药子
概述
白药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以块根入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用于急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胃痛,内出血,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神经性皮炎。
产地分布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形态特征
金线吊乌龟多年生落叶藤本。块根肥厚,椭圆形或呈不规则块状,长3-10cm,直径2-9cm。老茎基部稍木质化,有细沟纹,略带紫色。叶互生;叶柄长4-10cm,盾状着生;叶片圆三角形,或扁圆形,长5-9cm,宽与长近相等或大于长度;先端钝圆,常具小突尖,基部微凹或平截,全缘或微呈波
状,上面绿色,下面粉白色,两面无毛,掌状脉5-9条,纸质。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株为复头状聚伞花序,腋生,总花序梗长1-2cm,花序梗顶端有盘状花托,约有20朵花;雄花:萼片6(-8),排成2轮;花瓣3,淡绿色,内面有2个大腺体;雄蕊6,花丝合生成柱状,花药环生呈圆盘状;雌株为单头状
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较短,顶端有盘状花托;雌花:花被左右对称;花萼1(0-2),生于花的一侧;花瓣2(-3);子房球形。核果紫红色,球形,果梗短,肉质,内果皮直径4-5mm,背部有4行小横肋状雕纹,每行有17-20颗,胎座迹不穿孔。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态环境
生长于肥沃湿润的草丛、山坡路旁阴处或灌木林中,亦生于石灰质石山上。
性味功能
性味:
苦辛,凉。
①《药性论》:味苦。
②《唐本草》:味辛,温,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 冷。
④《饮片新参》:苦,温,微辛。
归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肾三经。
②《本草经疏》:入肺、胃。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主咽喉肿痛;热毒痈肿;风湿痹痛;腹痛;泻痢;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禁忌:
1.《本草经疏》:凡病虽有血热吐衄等证,若脾胃素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2.《饮片新参》:阴虚内热者忌用。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块根呈不规则团块或短圆柱形,直径2-9cm,其下常有几个略短圆柱形的根相连,稍弯曲,有缢缩的横沟,根的远端有时纤细,其后膨大成椭圆形,并常数个相连成念珠状;根的顶端有根茎残基。市售品多为横切或纵切的不规则块片,直径-7cm,厚0.2-1.5cm,表面棕色或暗褐色,有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粉性足,类白色或灰白色,可见筋脉纹(三生维管束),呈点状或条纹状排列。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粉性。气微,味苦。以片大、断面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8-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外侧有少数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长径60-90μm,短径28-52μm;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细小方晶、针晶或棒晶。中柱占根的大部分,为三生构造,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1-4个同心环,中央的木质部束较大,导管旁有多数纤维束及少数管胞;中柱薄壁细胞含少数细小方晶及棒状结晶。本品薄壁细胞含多数淀粉粒,单粒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7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3个分粒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