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枫荷
别名
金缕半枫荷、木荷树、小叶半枫荷。
概述
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别名金缕半枫荷、木荷树、小叶半枫荷,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具有枫香属Liguidambar和蕈树属Altingia两属间的综合性状,对研究金缕梅科系统发育有科学价值。现残存于中国南部和东南山区,受人为破坏严重,加之天然更新不易,保存植株极少。木材材质优良,旋刨性良好,可作旋刨制品。
产地分布
分布于江西南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广东(海南岛在内)。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约17米,胸径达60厘米,树皮灰色,稍粗糙;芽体长卵形,略有短柔毛;当年枝干后暗褐色,无毛;老枝灰色,有皮孔。叶簇生于枝顶,革质,异型,不分裂的叶片卵状椭圆形,长8-13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尾部长1-1.5厘米;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稍不等侧;上面深绿色,发亮,下面浅绿色,无毛;或为掌状3裂,中央裂片长3-5厘米,两侧裂片卵状三角形,长2-2.5厘米,斜行向上,有时为单侧叉状分裂;边缘有具腺锯齿;掌状脉3条,两侧的较纤细,在不分裂的叶上常离基5-8毫米,中央的主脉还有侧脉4-5对,与网状小脉在上面很明显,在下面突起;叶柄长3-4厘米,较粗壮,上部有槽,无毛。
雄花的短穗状花序常数个排成总状,长6厘米,花被全缺,雄蕊多数,花丝极短,花药先端凹入,长1.2毫米。雌花的头状花序单生,萼齿针形,长2-5毫米,有短柔毛,花柱长6-8毫米,先端卷曲,有柔毛,花序柄长4.5厘米,无毛。头状果序直径2.5厘米,有蒴果22-28个,宿存萼齿比花柱短。
生态环境
产地多属亚热带低山至中山,向南楔入热带,分布点的年均温在18℃以上,极端低温可达-5C,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半枫荷喜生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如贵阳黔灵山为典型的酸性黄壤,三都、荔波、榕江、赤水等地的半枫荷生长在PH值为5-6的酸性红黄壤或紫色土地上。
半枫荷为中性树种,幼年期较耐荫;天然更新力差,萌生能力也较弱,在贵州多散生于海拔700-12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性味功能
根:辛,微温。祛风除湿,舒筋活血。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腰腿痛,痢疾;外用于刀伤出血.
种植技术
种子繁殖:
现未做人工引种驯化研究,常用种子繁殖。用霜降前后采回果实,置于阳光下爆晒,即可使蒴果裂开脱出种子,干藏至翌年春季播种,可适当予以遮阴,一般播后半个月即可发芽,发芽率达65%,在此期间注意保持苗床疏松湿润,但也不能积水、随着幼苗的生长发育,适当降低遮阴程度,幼苗出土2-3个月即可进行分床移植以促进幼苗充分生长,苗高达40厘米即可选择适宜的环境造林。
组织培养:
采用单因子比较和均匀设计法,分别研究了影响半枫荷Altingiachingii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各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基本培养基为MS,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2mg/L+NAA1mg/L+蔗糖3%;黑暗培养对愈伤组织生长极为有利。